日本作为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是一个具有尚武传统的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爱军习武的教育。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日本国防教育,基本分为三个明显的历史阶段: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和军阀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大肆宣扬"武士道"精神,宣扬参猛顽强、视死如归是大和民族之"魂",宣扬天皇是日本国民和军队的精神支柱,鼓励人们不忘皇恩,无条件地效忠天皇,为天皇卖命打仗;
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成为战败国,被解除了武装而将整个国家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此时日本的国防教育,主要是强调日美军事同盟的重要性,把国家的安全寄托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之下;
三是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尤其是70年代原苏联军事力量的不断膨胀,美国不断要求日本政府增加国防开支,以分提保卫日本海上交通线的任务,这时日本政府认为,经济发展脱离强大的国防便十分脆弱,于是一方面反复宣传日美安全条约的重要意义,要求加快陆、海、空自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则在各学校的课程设置增加了有关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的内容,邀请退役军官给学生上军事常识课,组织学生参加某些军事项目的训练,再就是在电视上播出日美联合军事演习的录像,吸引国民对军事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日本的国防教育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始终用危机感来刺激国民对国家安全的关心,以增强国民的优患意识。从这种危机意识出发,日本政府为了建立安全基础,不仅积极采取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而且不断提高国民保卫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此外,日本的领导人还力图使国民相信,加强军费开支,加快扩充军事实力,对于国家的安全必不可。近年来,日本的军费开支突破国民生产总值1%的限额,这实际上是在做了大量宣传、造了大量舆论之后才采取的具体行动。
近几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日本的国防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增添了许多危险的因素。
一是在日本朝野的那么一部分军国主义分子,极力美化过去给亚洲一些国家和日本人民带来过巨大灾难的侵略战争,否认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各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如日本文部省在审定历史教科书时,一再把对中国、朝鲜的侵略说成是"进入",把对东南亚国家的侵略说成为"解放"西方列强奴役下的人民,这些都招致被侵略国家的强烈抗议。
二是在日本政府中有那么一部分公职人员,包括前首相中曾根,不顾舆论谴责,公然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一再酿成举世瞩目的事件,想必定有缘由。据有关方面报道,战后废止了41年的日本军事博物馆,已经重新修整复原,于1986年7月重新开放。日本军事博物馆建于1879年,馆内陈列着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死的"勇士"或所谓"军神"的遗书、遗像、遗物等等,中央大厅及馆外广场展示了许多战车、古炮、特攻(敢死)队用的飞机和鱼雷等实物模型。国际评论认为,日本当局这样做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精神教育,复兴尚武传统,为通向军事大国扫清思想障碍。
三是"自卫队"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职业之一,申请到"自卫队"各种岗位供职的人数远远超出了需要的数量。70年代进防卫大学的竞争率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专业方面17:1;在社会学和人文科学方面60:1;申请士官候补生职位的比率,陆军为24:1,海军为19:1,空军为23:1,女兵更是百里挑一。而进入80年代后,竞争更为激烈,军方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四是自70年代以来,日本拍摄了不少歌颂旧军人和美化侵略战争的影片,如《日本海大海战》、《山本五十六》等,为东乡平八郎、山本五十六等战犯招魂。尤其是日本政府在海湾战争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跃跃欲试的态度和海湾战争后向波斯湾派遣自卫队扫雷艇的行为,都是与这个战役国家的身份格格不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