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坦克的先驱:半人马座



返 回

 

    “半人马座”的诞生开创了一个全新概念——轮式坦克。除了防护,它的火力和机动性均与坦克相媲美,也为许多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陆军提出了“半人马座”轮式装甲车的计划,用以取代已经老化的美制M47坦克。计划要求车辆必须具有出色的行驶稳定性、高的承载能力、卓越的战术及战略机动能力,在保证机动性能的同时还要求车体能够抵御小口径步兵武器的攻击,另外车辆结构须适于车族化发展,并且所有车型应具有相同的机动性、后勤支持性以及防护性能,必须采用当时成熟的技术。

    针对军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依维柯菲亚特公司和奥托梅莱拉公司首先联合开发出“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之后又演变出一系列的变型车,实现了车族化的目标。整个车族的底盘均由依维柯公司负责,武器系统则由奥托梅莱拉公司来负责。

    1984年初,意大利陆军提出对“半人马座”的具体要求,装备一门北约标准的105毫米线膛炮,火炮配用计算机化火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公路速度、较远的行程和优良的越野机动性能,能够执行火力侦察、反侦查、反坦克等多项作战任务,同时还要能用C-130型运输机空运,进行快速反应部署。“半人马座”的研制代号为B1,意为“装甲车”1号。1987年1月,首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样车制成,第二辆样车于1987年年中制成,同年12月,共有4辆样车制成,并且参加了实验。1988年,完成了第5辆到第9辆样车的制造,其中第7辆样车的车体比其他几辆车体略窄,以便于C-130的运载,而且还采用了V型底甲板,提高了对地雷的防护能力。

    1989年4月,首批10辆预生产型车出厂,1990年底开始批量生产。首辆正式生产型车于1991年完工,与样车不同的是,生产型对一些重要部位进行了改进,比如改进了存储空间和炮塔后部以及武器系统,车体尾部的跳板式门换成了向右开启的单扇门,并且改善了乘员乘坐的舒适性等。

在科索沃维和的半人马座

    1992年底,8辆车刚服役不久、装有105毫米炮的“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被部署在索马里,一试其锋芒,结果表现优异,军方十分满意,在最初的4个月里,8辆“半人马座”平均行使8400公里,没有出现任何重大问题。

    “轮式坦克”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诞生创立了武器装备的一个新概念——轮式坦克。“半人马座”的火力、观瞄能力、公路及越野机动能力、防护水平以及三防性能均可与主战坦克相媲美,该车按照机动性、火力、防护的顺序来设计,打破了主战坦克设计最先考虑火力、其次防护、最后才是机动性的顺序,因而在机动性与火力两方面比较突出,其战斗性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采用8×8底盘,并且采用了大尺寸防弹轮胎,可以获得较高的承载能力,舒适性以及机动性,底盘有效载荷可达到8吨。动力舱和驾驶员舱并排设置在车体前部,动力装置采用了依维柯公司的6V-TCA型涡轮增压柴油机,功率为383千瓦,可以换装新式6V柴油机,换装后功率至少达到440千瓦。与6V-TCA柴油机匹配的是德国ZF公司生产的H型传动系统,有5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带有中央可锁定差速器。H型传动系统与I型传动系统相比,缩小了在垂直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了车体的外形高度,增大了车内中部及后部的可用空间,平滑了车体底板,简化了车体的生产加工。悬架采用麦弗逊式独立悬挂,越野性能非常优异,车辆转向的时候,通常通过前部两个车桥进行,但在低速行驶的时候,第四个车桥也可以辅助转向,这样可以减少轮胎的磨损,并将转弯半径减小到9米。此外,全部车轮都采用了泄气保用轮胎,并装有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驾驶员可以根据路面具体情况随时调节轮胎压力。

半人马座的车长拥有完善的火控系统,水平上与主战坦克齐平

    “半人马座”的主要武器是1门105毫米炮,具有重量轻、射击精度高的特点,可发射所有北约制式105毫米弹药,并可实现在炮塔处于任何位置的时候进行射击。火炮装有热护套、抽烟装置及高效炮口制退器。光学瞄准具及火炮采用双向稳定,可在车辆静止时和行进间攻击静止或者运动的目标,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车辆均具备完善的“猎-歼”能力。辅助武器为2挺7.62毫米机枪,其中1挺为并列式,弹药基数400发,另1挺为高射机枪。

    总体性能

    机动性 机动性是“半人马座”这类坦克歼击车最优先考虑的,在设计时充分强调高机动性。“半人马座”的动力传动装置由TCA 383千瓦的柴油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组成,车辆最大行驶速度超过105公里/时。发动机装有冷却系统,整个动力传动装置能在短时间内整体换装。全轮独立式液气悬挂确保车辆对各种地形具有较高适应性,并有助于提高越野机动性以及乘坐舒适性。所有车轮位置均选用麦弗逊式弹性支撑结构,与其他结构形式相比,结构简单、生产费用较低。另外,该车采用三桥转向,第1、2、4桥为转向桥,可使车辆在狭窄的空间内实现转向,当车速超过20公里/时,第4桥的转向被自动闭锁,确保了车辆在较高速度下的方向稳定性。曾有人提出可以采用四桥转向,虽然在理论上完全可行,但是在效费比上不令人满意,与三桥转向相比,转向半径的减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还会使第3桥的几何结构更加复杂,第3~4桥之间的车内空间还会相应减小。

半人马座轮式坦克的底盘结构

    中央轮胎充气系统的应用可以使车辆在松软的路面上获得令人满意的机动性能,并利用加压系统防止车辆在涉水时水和泥浆浸入车胎中。

    火力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为能遂行反坦克作战任务,主要武器采用1门奥托布雷达联合公司生产的105毫米线膛炮,52倍口径身管,采用自紧工艺加工而成,装有炮口制退器、炮口基准仪、抽烟装置和热护套。火炮采用低后坐力技术,以及同心式液压反后坐装置和液气复进机,后坐长度为750毫米,后坐力为137千牛。该火炮具有与标准105毫米坦克炮相同的弹道特性。火炮可发射各种“北约”标准的105毫米坦克炮弹,其中包括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对付装甲目标。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1000米和2000米的距离上可分别击穿450毫米和4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弹药基数40发,其中14发存放在炮塔内,26发在炮塔下方的车体内。

    炮塔的水平旋转和火炮的俯仰采用电液驱动,紧急情况下也可手动操作。炮塔内可容纳3名乘员,车长位于炮塔内左侧,炮长位于右侧,装填手位于炮长后面。车长和装填手都有舱门,在紧急情况下,可从车体底部的安全门下车。炮塔顶部中央向上凸出,以使火炮俯角增大。火炮的方向射界为360°,高低射界为-6°~+15°。

    火控系统与“公羊”主战坦克的基本相同,都由伽利略公司研制。这是一种稳像式火控系统,主要部件有车长周视瞄准镜、炮长稳定式昼/夜潜望瞄准镜、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各种传感器及车长、炮长和装填手显示面板。车长配备的“伽利略”周视瞄准镜有稳定装置和微光夜视仪,昼用放大倍率为2.5倍和10倍,对应的视场角为20°和5°;微光夜视仪和昼用光学装置共用一个通道,放大倍率为10倍,视场角为5°。车长瞄准镜可360°旋转,俯仰角为-10°~+60°。炮长用“伽利略”昼/夜瞄准镜随动于火炮,它由10倍的昼用光学通道、热成像仪和激光测距仪组成。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可接收和处理气象、车姿和炮膛磨损传感器的数据。车长和炮长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面板、控制手柄等。炮控装置为电液式。火炮装有稳定器,可在行进间射击,为确保命中率,意大利陆军在实战中一般在车停下时才实施射击。“半人马座”安装的先进火控系统,几乎与“公羊”主战坦克相同。

    为了应对新的战场环境,提升火力强度,“半人马座”还有安装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版本。

    防御力 由于“半人马座”是强调机动性和火力的坦克歼击车,其防护性能是最后考虑的,自然不能与主战坦克相提并论。不过“半人马座”还是尽可能提高防护性能,其车体前装甲板的倾斜角度大,炮塔低矮且前部呈楔形,具有很好的防弹外形。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其右侧是发动机,驾驶室与战斗室之间用防火隔板分开,安全性能较好。

    车体和炮塔采用全焊接钢装甲结构,为乘员提供了防轻兵器和炮弹破片的能力。车体前弧范围内的装甲可抵御20毫米炮弹的攻击;车体全周可抵御12.7毫米枪弹的攻击。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战场生存力,车上还可安装附加装甲组件,这样,该车的最大战斗全重增至28吨。

    在炮塔尾舱内装有三防装置,可为乘员提供净化的空气,该装置与安装在“公羊”主战坦克上的相同,为超压集体式,乘员无须佩带防毒面具。车上还安装有一体式空调系统,这样在环境温度为零下30~44℃之间时,车内可保持舒适的温度,以提高作战效率。

    动力室和乘员室内装有灭火抑爆系统。车顶可安装激光告警器,当受到激光测距仪或激光武器的照射时,能及时为乘员报警。此外,车体前部装有绞盘,可进行战场自救与救援其他单位的车辆。

    火力增强型“半人马座”

    1998年,依维柯菲亚特公司和奥托梅莱拉公司开始自筹资金,研制一种火力更强大的“半人马座”。新型的“半人马座”取消了105毫米线膛炮,取而代之的是120毫米滑膛坦克炮。新型火炮的弹药与“公羊”主战坦克上的120毫米火炮弹药相同,但该火炮采用了45倍口径身管,比大多数坦克的44倍口径身管还长,然而炮身仅重2500公斤,比“公羊”主战坦克的轻了700公斤。这样低的重量主要是通过采用最新型高强度特种钢制作炮身得到的,这种钢材的拉伸屈服应力达到了1500兆帕,也就是说达到了最新一代坦克炮所用钢材的拉伸屈服应力标准。另外,炮管采用了内膛挤压硬化法并镀铬,还安装了抽烟装置和热护套。该火炮与当今主战坦克的火炮几乎没有差别。

120毫米滑膛炮版的火力增强型半人马座

    为了降低新型“半人马座”的后坐力,火炮安装了新式“胡椒瓶”形炮口制退器,后坐距离减少到550毫米(105毫米火炮的后坐距离为750毫米),后坐力则减小到25千牛。大多数的轮式车辆都能承受这样小的后坐力。新“半人马座”采用了新式HITFACT炮塔,同火炮一样,这种炮塔也是奥托梅莱拉公司研制的。炮塔的总体布局类似于原“半人马座”:将车长位置设置于车辆前部火炮的左侧,装弹手在炮长的后面,炮长在火炮的右侧。炮尾布置有9发炮弹,车体内还有26发炮弹。除了主炮之外,车辆还装备了1挺7.62毫米并列式机枪,并在车长舱口布置了1挺7.62毫米辅助机枪。此外,炮塔的前部两侧各安装了一组4具80毫米烟幕弹发射器。新车型的炮塔采用了铝装甲,而钢装甲和复合装甲板可以附加到铝装甲上。因此,这种装有120毫米火炮炮塔的基本重量仅为5.8吨,大大低于原炮塔的7.5吨,即使达到最高防护等级也只有6.6吨。

    新型“半人马座”基本型的重量仅25.5吨,但防护力并不差,可全方位防护14.5毫米重机枪穿甲弹的攻击。此外,它还可以抵挡6公斤TNT当量地雷在任何一个车轮下和3公斤TNT当量地雷在车体腹部下爆炸。当加装附加装甲,车重增加到28吨,60°倾角的前部弧形装甲还可防25毫米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攻击,车体底部能抵御6公斤TNT当量地雷的爆炸。另外,由穿孔钢板制成的储物筐还可以加强炮塔尾部的防弹能力。

    新型“半人马座”的底盘与原“半人马座”的底盘基本相同,机动性能也基本相同,在保持了原有机动性能的同时,将火力大大提高,其综合作战能力也将获得不小的提升。

    其他变型车

    在“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成功研制后,又研制出了“半人马座”VBC步兵战车,并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装甲人员输送车、战场指挥车、VBC自行迫击炮、VBC架桥车、VBC抢修车、VBC战场救护车等等。

    其中“半人马座”步兵战车的底盘,在保持原来总的设计原则基础上,对车辆各个部分均进行了改进,设计了新的车体,中央轮胎充气系统采用了步进式电子控制装置,制动系统采用了助力制动器,改进了车辆的空调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配备了易于维修的新型仪表板,动力舱和人员舱都装有灭火系统。坦克歼击车上的自救绞盘为可选择装备。

安装两具反坦克导弹与25毫米机关炮的步兵战车型

    车体顶部装有“重拳”双人炮塔,主要武器为1门25毫米自动炮,炮塔两侧各装有1具“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另外装备2挺7.62毫米机枪,车体后部的载员舱设有一个大的顶部舱盖,用来装填“陶”式反坦克导弹,车体尾部设有一扇液压驱动的跳板式大门,其防护水平与车体其他部位的防护水平相同。

    VBC步兵战车战斗全重26吨,车长小于8米,宽3米,车顶高1.98米,车全高(到炮塔顶部)为2.82米,成员为9人。

    结语

半人马座和其变形车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为后来斯崔克车族和中国09式8X8车族等型号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参考对象

    首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问世已经有了20年时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也有10多年时间,虽然防御能力略显不足,但是灵活快速的机动性能和强大的火力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得“轮式坦克”的作战效能十分突出。在“半人马座”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装甲部队都列装了装备有大口径火炮的轮式坦克歼击车。“半人马座”的出现不仅满足了意大利陆军的自身需求,而且它所创立的“轮式坦克”新概念对各国轮式装甲战斗车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的成功也给世人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本文来源:现代兵器 )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
 
 
 
    
 

沪ICP备15011520
关于本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

 Copyright © 2008 by http://www.gf81.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