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兵工程学院
一、历史沿革 装甲兵工程学院是全国重点工科院校,全军十二所综合性院校之一。学院前身是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1961年以该系为基础在西安组建装甲兵工程学院(正军),1969年迁址北京,与第二坦克学校合并为坦克技术学校(正军),1976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校(正师),1978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院(正军),1986年复名为装甲兵工程学院(92年以前为正军,92年以后为军级)。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自1999年5月10日起,由总参谋部转隶总装备部领导。
二、院校现状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现培训博士、硕士、本科和大专四个层次的学生,轮训装甲机械化部队师、旅、团长和各级技术军官,培训外军留学生。第十四次全军院校会议后,学院不再承担大专层次的培训任务,本科培训任务调整为三类:一是“基础合训,专业分流”模式坦克排长、装甲步兵排长和步兵排长本科教育;二是培养工程技术军官;三是培养双向选择生。
学院一校两址,共占地3700亩,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教学总资产2.67亿元,有近200个实验室、专修室和教室,7个训练场。建有装备表面工程研究中心、装备作战仿真中心、计算(网络)中心、装备动力研究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装备表面工程实验室、数字化仿真实验室和发动机实验室是国内一流的,其中“装备表面工程实验室”为全军重点建设实验室。学院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价值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480多台(套)。图书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藏书44万册,与国家图书馆等大型图书资料中心建立了联机检索,并进入国际互联网。建有以千兆以太网为技术支持的校园网。
三、编制情况 学院编制总人数4840人,干部1246人,现有干部872人;学员培训任务3080人(其中计定额2440人),现有1426人;士兵1154人,现有1159人。学院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和科研部;设基础部、机械工程系、控制工程系、指挥管理系、技术保障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外训系,共8个系(部),1个学员旅,
1个双向生大队,1个坦克教练团,32个教研室, 28个学员队,2个研究生队,2个外训队,1个轮训队。
四、教员队伍建设情况 学院编制教员716人,现有439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122人,有专业技术职务的191人。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军优秀教员9人,总参保留专家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教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42%,其中博士(博士后)约占10%,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员41人,有六分之一的教员获得过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奖励。教员的杰出代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表面工程学科创始人徐滨士教授;被江泽民主席授予一等功的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科技工作者臧克茂教授;仿真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王精业教授;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宫云战教授;承担国家863项目“分布虚拟战场环境中仿真实体及其应用研究”的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郭齐胜教授。
五、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情况 学院现有专业29个,其中博士、硕士点14个,可以在工学、军事学、管理学、理学和哲学5个学科门类授予硕士学位。“车辆工程”是军队重点建设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了接受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建院近40年来,学院共为全军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近15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00多人。装甲兵高技术岗位和多数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基本上都是由我院毕业生担任。学院高度重视学员的思想品德,制定了“德育大纲”实施系统化德育工程,学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工作能力明显提高,牢固树立了爱国奉献和在边远和艰苦岗位建功立业的思想。连续十几年毕业学员100%服从组织分配。学院“以高等工程教育为基础,以军事职业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训模式和素质结构,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工程师基本训练,又突出了浓厚的军事职业教育特色,毕业时获得本科证书、工学学士证书、全国英语统考四级证书和二级坦克驾驶、射击、通信等级证书共6个证书。培养了集工程技术与指挥、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成果获得“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学院以改革教育观念、办学思想和人才模式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员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理顺学科体系,改善专业结构,一是实现分流培养。九三年修订了教学计划,将我院本科专业设置由原来的六个全部面向部队的专业调整为九个新专业,其中面向部队的专业五个,面向直属单位的专业四个。在修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本、专科各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二是巩固合训成果。从研究解决课程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入手,加大改革力度,逐渐摸索出“交叉渗透、综合强化、挖掘潜力、科学管理”的经验,加大了政治课的改革力度,以高科技、新装备、新战法牵引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了合训培训质量的提高,为我军院校实行“基础教育合训,专业训练分流”的新型组训方式,培养新型 军事人才摸索了经验。三是狠抓课程建设。学院从1994年开始进行课程建设,第一阶段建立了院课程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重点抓了4门院样板课程的全面建设,以点促面,开展了50门课程的全面建设。第二阶段分别按全军优秀、兵种部优秀和院优秀课程进行了阶段建设。四是优化实践环节。改革了官厅实车综合训练、军事素质基础综合训练、南口坦克实弹射击训练,进行了坦克驾驶课和部队实习课的改革。五是加强学位工作。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全面建设,根据学科专业调整,制定了各研究方向的培养方案,修订了管理制度,编印了“学位与研究生工作手册”,颁布了“导师工作条例”。六是抓好新装备教学。着眼高新技术,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狠抓了教材的配套改革。七是强化教学考核与管理。加强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控制,完善了考务中心建设,为逐步实现教考分离打基础。
六、教学科研成果情况 学院“七五”以来取得4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有130余项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中“电刷镀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32亿元。列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高速电弧喷涂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坦克炮塔电传PWM控制装置”获得1997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5年来,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6篇; 在国家重要学术刊物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31篇,出版学术专著和全国、全军高校统编教材51部。其中有些专著和教材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近几年来,学院在教育研究上也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完成了3项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目前承担4项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