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李春立
在推进军事变革的大潮中,外军逐渐加大了院校教育改革力度,从教员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利用及教育训练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结构性改革。
●让最优秀的军官去当教官
在全军范围内选拔教官,利用全军人才资源优势创办院校是外军长期以来加强院校人才建设的主要做法,也是推行指挥院校改革的重要举措。德国军队认为,"提高军官素质的关键在培训,培训的关键在教官,必须把最优秀的军官派到院校去培养接班人,才能造就出高质量人才"。近年来,德军把指挥院校改革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官素质上,院校利用军官在校学习、学术交流、训练演习、短期集训等时机发现人才、选拔教官,或由部队首长推荐,把那些工作成绩突出、学识较高,具有影响力的军官,选调到教员岗位上来。因此,德军教官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而且理论水平较高。
在俄军院校,丰富的阅历是从教的一种资格。俄军利用全军精简整编、削减员额的时机,从部队选调了一大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军师团主官和参谋长充实教官队伍,取得了精简整编和保留人才"双赢"效益。在俄军中高级指挥院校中,没有发现一名从院校到院校的单一经历的教官。俄总参军事学院教官军衔最低为上校,最高为上将,所有教员都兼有部队、机关、院校多重经历,绝大多数教官具有实战经验。正因为如此,教员普遍乐于谈自己的经历。授课时,许多抽象的理论往往被教官们讲得生动形象,活泼有趣,从而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教官岗位成为军人向往的职位
俄军虽然经过多次精简整编,但为了稳定教官队伍,在军费紧缺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实行院校教官岗位补贴制。采取不同学衔不同待遇,每晋升一级学衔增加工资10%的办法,激励教员安心工作,不断学习。每年除寒暑假外,俄军院校还组织教官定期疗养。由于俄军实行社会化保障,院校教官工资水平普遍高于部队和机关同职衔军官,生活环境优于部队,加之工作稳定,所以,教官队伍思想稳定,有荣誉感和进取心。
美军也十分重视院校教官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官参加教学和科研活动。设立教官岗位补贴、生活津贴、奖学金、研究员基金、校外拨款和校内专项资金,使教官拥有优越的生活保障,良好的工作条件。教官外出参加学术活动可以享受学术假。学校以提供奖励经费的形式鼓励教官在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为教官提供数额可观的学术著作出版经费,使其既提高学术声望,又得到一定数额经费补贴。
●让教官与军官互换机制动起来
外军指挥院校的领导和教官与部队的指挥、参谋军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从教经历是职务晋升必备条件,部队实践又是任教的必备资格。通过院校与部队定期的岗位轮换,不仅为院校教员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而且为部队军官队伍建设输送了人才。
印度军队指挥院校实行教官与军官岗位轮换,任职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没有任教经历不得晋升职务。这样,既增强了教官队伍的吸引力,又提高部队军官的理论素养。部队军官到院校任教和院校教官去部队任职,待遇一切不变。军官没有工作和生活待遇上的反差,因而教官工作安心,敬业精神较强。
美军院校军人教官一次任期通常为3年。任期一到,大多数教官都要离开教官岗位,去部队或去机关任职,把自己的知识用于部队建设。教官离任后,一批来自部队和机关的新教官补充进教官队伍,使教官队伍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针对教官流动大,给教学和学科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军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保留教学骨干。如军种军官学校的常任教授和常任副教授,可在校工作30年,直到退休。西点军校编制常任教授23名,可以工作至64岁,较好地解决了教官交流与保留教学骨干和学科建设的矛盾,保持了学科建设的持续性和教官岗位轮换的经常性。
●让地方资源为军队教育"输血"
美军利用地方教育训练与资源为军队院校培养人才服务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水平。美军院校一方面同地方院校签订合作计划,让地方院校承担一定的军校授课任务,军地双方进行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军校学员或教官可利用国家文化教育基金去协作院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也可进行军地校际间教员交流。
法军高等研究院与政府各机构、国防部各部门签订了长期合作办学的协定。每年大约用3周~5周的时间,政府要员、高级将领和资深专家学者来院,就国防建设、军事战略、国际形势和军事科学发展等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专题交流。每年学员参加这类活动多达40~50次,每次学院举行毕业典礼总统或总理都要出席,并就国防政策发表演讲,既体现了领导人对军事人才的重视,又使毕业学员了解了国家最新防务政策。
(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