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飞天“梦之队” 13年间11名航天员六问九天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8-01-24 08:45

    摘要:13年间,11名航天员六问九天,巡天遨游68个日夜,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完成空间科学试验100多项。

    1月4日上午,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中国航天员隆重举行重温入队誓词活动,表达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拼搏奋进的信心斗志。穆瑞林 摄

    2018年1月4日上午,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航天员重温入队誓词,决心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太空,人类梦想的疆土,寥廓而深邃。

    中华民族对它的向往和探索从未停止,飞天梦想绵续千年。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越千年,胜利凯旋,在人类向太空不断进发的漫漫征途上,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

    从杨利伟只身探天到景海鹏三上太空,13年间,11名航天员六问九天,巡天遨游68个日夜,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完成空间科学试验100多项。

    这一组组数字、一串串光环的背后,是一个英雄群体用信仰和信念浇铸的奋斗壮景,用热血和汗水绘就的逐梦轨迹。

    (中国军网综合新华社、解放军画报等)

    11名航天员六问苍穹

    巡天遨游68个日夜

    绕地飞行1089圈

    行程4600余万公里

    完成空间科学试验100多项

2003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出发登舱前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05年10月12日5时40分,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秦宪安 摄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返回地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从左至右)自主出舱后向现场搜救人员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从右至左)向欢送人群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出舱后手持鲜花向人们致意。秦宪安 摄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这是航天员景海鹏(右)、陈冬在出征仪式上挥手。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启 航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光荣诞生,来自五湖四海的14名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中国航天史册翻开了崭新一页,中华民族开启了极目天舒的时代。

    问天阁,中国航天员奔赴征途的出发阵地。

    从披着新世纪的曙光征战九天,到踏着改革强军的节奏追寻高远,航天员的每一次出征,没有悲壮,只有豪迈;没有怯懦,只有自信。透过这豪迈与自信的脚步,看到的是中国人以稳健而从容的铿锵步履,一次又一次实现“中国追赶”乃至“中国跨越”。

    只有置身时空的坐标,才能明了这种追赶的不易、跨越的艰辛:新中国迈开太空之旅的第一步,仅仅飞了8公里;名为“曙光一号”工程的飞天计划,启动不到5年就被迫下马……

    这一切,并未阻挡中国人攀登科技高峰的脚步。

1992年9月,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3年后的金秋,中央军委决定组建航天员大队。

    1500多名蓝天骄子怀着飞天梦想,接受祖国的挑选。面对风险莫测的飞天旅程,航天员们做出了军人应有的选择:即将走上副团长岗位的李庆龙、陈全主动放弃晋升机会,身为独子的刘旺极力说服母亲同意,在外执行任务错过报名的陈冬积极争取补选……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光荣诞生,来自五湖四海的14名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中国航天史册翻开了崭新一页,中华民族开启了极目天舒的时代。

    正是在国家意志的牵引下,中国以及她所拥有的超过地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人民,化作一双大手一次次托举航天员飞向太空,成就壮举:从神舟五号的1人1天,到神舟六号的2人5天;从神舟七号的3人3天,到神舟九号的3人13天……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英雄航天员以义无反顾的奔赴,一次又一次雄辩地向世人宣示,伟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飞得更高更远。

    11位曾出征太空的航天员

杨利伟

费俊龙

聂海胜

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刘 旺

张晓光

刘 洋

王亚平

陈 冬

    天 梯

 

2005年8月27日,费俊龙、聂海胜在模拟返回舱中进行陆上出舱训练。

    事非经过不知难。太空和天空一字之差,对人的要求却天壤之别,实现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是一个巨大跨越,横亘其间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英雄航天员的每一段壮美航程,都标定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高度,开创了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境界,无不在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征途上,刻下深深印迹。

    这印迹,不只是他们一次次刷新的飞天高度,以及所留下的神圣瞬间、伟大呈现,更有着他们默默付出的艰辛和血汗。

    离开飞机座舱走进航天课堂,航天员上的第一节课就是世界载人航天史:自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一飞冲天,人类已进行200多次载人航天飞行,共有900多人次进入太空……起步就落后,追赶是唯一的选择。

    事非经过不知难。太空和天空一字之差,对人的要求却天壤之别,实现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是一个巨大跨越,横亘其间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曾形象地称其为“上天的阶梯”——

    超重耐力训练,航天员要在时速100公里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碰过。

    模拟失重训练,他们要经受失重模拟飞机一个架次沿抛物线连续12次的俯冲、拉起……

    飞行程序训练,9大本、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指令有上千条、操作有数百项。他们每个人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破茧成蝶,从来都是痛苦的过程,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是很难熬过来的。”

    忠 诚

    2007年10月,航天员在模拟失重水槽进行水下出舱训练。朱九通 摄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一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茫茫宇宙,神秘莫测。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险阻和牺牲。从神舟五号首飞成功到神舟十一号问鼎苍穹,13年间,航天员始终胸怀把一切献给党的信仰信念,以敢上九天揽月的英雄气概,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空间出舱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建立了卓越功勋,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雄心和中国航天的腾飞信心。

    航天英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被他身上的光环吸引,鲜有人探究传奇背后的风险和代价。

    2003年10月15日9时,长征二号火箭搭载着神舟五号飞船直刺苍穹。火箭在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突然与飞船产生了共振,舱内开始剧烈振动。杨利伟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似乎都要被震碎。

    共振持续了26秒。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26秒。对此,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邓一兵评价说:“26秒,浓缩了一名军人的忠诚信仰,折射出一个英雄群体的坚定信念。”

    2008年9月27日16时30分许,是翟志刚打开飞船舱门,开始太空行走的计划时间。然而就在此时,轨道舱突然响起火灾预警。

    关键时刻,翟志刚和战友刘伯明、景海鹏将生死置之度外,把完成任务作为首要选择,临时改变出舱程序。16时43分许,翟志刚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走出舱外,步入太空。

    “火灾预警发生时,我们已经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但即使回不来,我们也要先完成任务,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翟志刚回忆说。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人民大会堂“党代表通道”上,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一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寥寥数语,表达了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问鼎苍穹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映射了一个英雄群体筑梦九天写忠诚的奋斗足迹。

    宇宙无限,探索无尽;征程万里,初心如磐。

    不难想象,未来的茫茫太空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带有五星红旗标志的航天器;不难预测,新时代将会有更多中国航天员的身影出现在更高更远的星空。

2010年10月20日,航天员在沙漠进行沙漠生存训练,中间为刘洋。朱九通 摄

2008年3月24日,神舟七号航天员乘组正在中性水槽模拟失重训练。秦宪安 摄

航天员进行载人飞船飞行程序训练。

2013年07月14日,费俊龙在声学实验舱进行听力实验。朱九通 摄

2017年08月17日,邓清明等航天员进行海上救生训练。朱九通 摄

1999年7月26日,航天员潘占春、李庆龙、费俊龙、刘旺(从左至右)在俄罗斯进行失重飞机训练。王校钢 摄

“站立”在航天员训练场地的这套舱外服,静静地诉说着飞天之路的艰辛。

航天员刘旺在进行体能训练。

2001年6月,航天员在湖北进行跳伞训练。朱九通 摄

<

2006年12月26日,航天员景海鹏(前)、吴杰进行水上出舱训练。 朱九通 摄

2002年6月17日,航天员在进行穿脱训练。

    (文字原载于《解放军画报》2018年1月下半月刊)

    作者:李潇帆 朱九通 秦宪安 记者 王通化 邹维荣 穆瑞林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