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和装备经济研究的“探路者”
——记军事科学院评估论证研究中心主任游光荣研究员


原创:白卫星 国防经济学家微信公众号 2020-03-08

 

2018年11月25日,在《经济学家周报》、全民国防教育网等单位组织的国防经济学年度人物和优秀成果颁奖典礼上,他获评第三届中国国防经济学年度人物和著名国防经济学家。

这些年,无论在国防经济研究的学术会议上,还是军民融合研究的论坛讲座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风尘碌碌的身影——他对国内外发展现状的深刻洞察,以及理论分析框架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风格,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2018年11月25日,在《经济学家周报》、全民国防教育网等单位组织的国防经济学年度人物和优秀成果颁奖典礼上,他获评第三届中国国防经济学年度人物和著名国防经济学家。他就是军事科学院评估论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游光荣。

坦言“没有经历过国防经济学本科、硕士或博士的严格培训”的游光荣是怎样走上国防经济研究的道路的,又凭什么征服评审委员会十余位军内外专家的心,把“著名国防经济学家”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的?2019年8月,首届“国防经济学家论坛”在宁夏石嘴山市举办。会议间隙,笔者与游光荣开怀畅聊,他的治学初心随即呈现——

 

1 起步: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与政策研究

游光荣1963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县革命军人家庭。其父亲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军,六十年代成为人民空军的英模,六十年代末调任国防科委机关。1970年,七岁的游光荣随父进京。1980年从北京景山学校高中毕业后,游光荣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安徽合肥求学的五年内,游光荣不仅体验了“不要命的上科大”的理工学子求学氛围,而且被“要吃米,找万里”这句当时代表安徽百姓口碑的民谣所震撼。我国改革开放的“高级工程师”、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同志,在当年只有10%的生产队能够维持温饱的安徽率先推行包产到户政策,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实际上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相比在农村改革的开创性工作,万里同志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思考,更加引人关注。万里同志的这些思想,在后来召开的全国软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为题全文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在这样的背景下,游光荣学习了三年数学系基础课之后,毅然申请转系,到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系管理科学专业学习。他要亲手点亮自己的心灯,扬帆远航——准备从事软科学研究。1985年,他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系统科学与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游光荣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研究所,在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领域开展辅助决策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际形势继续趋于缓和,中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改革,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国防科技工业的指导思想、服务方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位于京北的这所钱学森、朱光亚先生倡导成立的新型智库研究机构里,游光荣跟随研究室的老同志,边学习边调研边成长,奠定了他立志学术研究的初心。任职从研究实习员到助理研究员的五年内,他参加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规划论证研究,连续在《未来与发展》《军事系统工程》《军事学术》《外国军事学术》《军事经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论题集中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道路、国内外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地位作用等方面。紧盯现实问题的研究选题,朴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刻苦勤奋的工作态度,加上老专家的传帮带,使游光荣在学术界很快积累了知名度,不满三十岁即被破格提拔到研究室领导岗位,成为学术骨干。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游光荣先后参与了面向2010年和2020年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国防科技工业能力结构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八五”和“九五”计划编制论证等研究工作,在这些项目总体组中不断吸取学术滋养。在集中精力思考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管理政策的同时,他的调研足迹覆盖国内各省(区、市),特别是军工科研生产单位。1998年,年仅35岁的他提前晋升研究员,学术研究生涯踏上了新的台阶。

 

2 跃升:开拓装备经济研究方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初显端倪。1991年海湾战争的爆发表明,现代战争正在成为高技术战争,世界军事领域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科教兴国”成为基本国策,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适时调整国防科研生产建设的方针、政策。在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党中央强调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军费投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努力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把提高战斗力的重点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199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沿袭四十年的“三总部”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解放军总装备部成立。游光荣所在的研究单位转隶总装备部,这使得他能够更多地以军方的视角、军人的情怀思考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武器装备采购体系改革问题。他常说,“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采购,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此后,他对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参与了面向新世纪初期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武器装备采购评估试点等研究工作,在总体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主要参与者,游光荣还参加了建立完善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2004年7月中央政治局第15次集体学习材料——《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的研究论证工作。

在这一阶段,游光荣针对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存在的“拖进度、降指标涨经费”等“老大难”问题,利用各种机会访问军委机关、军兵种部队,密集走访军工企业,带着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形成系列决策咨询报告。由于提交的报告“接地气”,有关部门认为操作性很强,很有针对性,对制定相关政策很有帮助。同时,游光荣还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了大量装备经济和国防工业改革的论文,其中在《中国国防经济》2009年第3期发表的《装备经济学是否已成为国防经济学的独立分支学科》一文引起国防经济学界普遍关注。该文全面考察了上个世纪国内外国防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对军事装备经济研究是否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是否拥有比较完整的理论著作和代表人物、是否在国际组织与国家层面形成了指导军事装备实践的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给出了“装备经济学与现代国防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同步”的结论。这篇颇见功底的学术成果还被评为《中国国防经济》当年优秀论文。期间,游光荣发表的《21世纪初世界各国军队装备建设投入分析》《美军2003财年装备建设投入分析》《俄罗斯国防预算和装备建设管窥》《全球武器装备建设经费投入规律及对我军的启示》《我军武器装备研制费用增长因素分析》等论文,堪称国内装备经济研究的上乘之作。这些学术成果是体现游光荣学术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也反映了他致力装备经济研究的学术心路。

 

3 腾飞:率先探讨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此时的游光荣焦思苦虑,已经有了更为长远的战略思维:军民结合不能仅仅局限在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采购领域,在中国独特的国情条件下,军民结合不仅需要提高层次、拓展范围,而且需要“质变”——军民融合。以武器装备采购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为基点,将研究领域向涉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拓展,成为国内最早开展军民融合研究的学者之一。2003年,游光荣以所在单位名义申请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获批立项,并担任课题组秘书长。从北京、上海、天津,到四川、陕西、甘肃和东北,再到广东、江苏、浙江,在国内多领域、多行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游光荣牵头完成《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研究报告由科技部上报中办、国办、军办。通过保密审查的研究内容,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游光荣、柳卸林、胡志坚为研究组组长)名义,《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军民融合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由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这是国内迄今最早提出“军民融合”概念并从国家创新体系角度考察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在《科学学和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1月发表的《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一文,一直位列国内军民融合研究被引论文排行榜第3、4位。该文“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要避免形成军用、民用两个分离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基础,并且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最大程度地促进军用和民用工业基础的一体化,促进科学和技术基础的一体化;同时,尽可能利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工业制造技术。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度,统筹兼顾,配置资源,力争用“一份投入”获得“两份产出”,同时提高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绩效。我国国防创新系统与民用创新系统面临的国际研究与发展环境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和欧盟是世界上国防研究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绝大部分国防科技创新的源头。但是它们对我国军事装备及其技术的出口采取了严格控制的做法。自主创新一直是我国国防创新系统最核心的本质要求。”“从当前和长远的情况来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如果不能直面军民分割的现状,那么仍是不充分、不全面的改革。我们必须从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加快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使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尽快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些论断,虽然成文于15年前,今天读起来仍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游光荣在2003-2007年,全程参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研究论证工作。这是一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二次由国务院总理牵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第一次是周恩来总理牵头组织编制的“十二年科技规划”)。在该规划纲要的战略研究阶段,游光荣担任国防科技专题研究总报告秘书组组长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论证组副组长,为战略研究做出突出贡献。在规划纲要起草阶段,游光荣担任起草组成员,主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遴选论证以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政策的论证等。近年来,他还作为评估专家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评估工作,牵头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促进国防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等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总书记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游光荣以使命和担当提升国防经济研究的深度。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合作者为赵林榜)一书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一时“洛阳纸贵”,现已第二次印刷。美国国防大学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习主席重塑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中国军事改革的评估》一书,第16章(《军民融合与军队改革》)还专门引述了《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书的观点。游光荣近年发表的论文《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对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及评估的思考》被引次数都很高,前者系统分析了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建设问题,后者提出了对全国军民融合发展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的必要性、总体框架和实施步骤。

游光荣爱好户外游,每一次出行都要走新路,是名副其实的探路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面临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游光荣及其团队抖擞精神再出发,将学术人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知疲倦地继续探路……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