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12.25~ 核物理学家。 祖籍湖北汉阳。生于湖北宜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任助教。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1949年毕业,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4月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工作。1953年起,历任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副主任。1957年调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1959年秋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是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2月改为第九研究院)副所长、副院长。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起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并任院长。是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至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94年3月被增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和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组织领导人之一。在中国核武器发展过程中,
他处于高层科技决策的中心, 对一些重大的关键科技问题亲自领导和指导,及时作出正确的科学决策。60年代初他起草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原子弹研制科技工作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对很快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起了重要作用。随后他又组织、领导原子弹小型化、武器化工作,部署氢弹的突破,以及将核试验转入地下,加强近区物理诊断测试,对加快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70年代他还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中国国防尖端技术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张源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