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台湾航空能力:大批人才被挖走水平较低



    在目前激烈的航空产品市场竞争中,拥有和掌握先进的科研能力和生产能力是航空制造业生存的根本。因此,加强航空技术研发能力与生产能力的培植正在成为台湾当局的未来工作目标。2003年7月台湾"行政院"颁布了"航空产业发展方案,努力使台湾航空制造业从单纯的供应商向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合作伙伴方面转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1、台湾航空科技工业基础能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当局颁布了《航太工业发展方案》。1991年7月,台湾当局正式设立了航空工业发展推动小组。航空工业发展推动小组的设立使台湾改变了过去航空工业多头管理的不利局面,为航空工业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1.1产业规模

    近年来,台湾从事航空产业的厂商逐年增加。截止到2003年底,台湾参与航空工业同业公会的会员厂家有80家,参加航空厂商联谊会的成员达到了290家。目前,台湾的航空产从业人员约为1.2万人,航空科研机构从业人员约为2000人。

    近10年来台湾航空工业总产值波动较为明显,在1998年达到高峰后到2000年又陷入了低潮。而最近几年,台湾的航空工业又出现了复苏的迹象,2004年台湾航空工业总产值为新台币325.7亿元,较2003年成长12.5%,增长幅度是近5年来的第二高。台湾各航空工业领域的产出规模也不一样。以2003年为例,在5大业务领域中维修服务业位居首位,达到155.19亿新台币,占年产值的56%;其次为机体结构为26.3亿新台币,占10%;接着是航电系统的33.24亿,占12%;发动机部件的26.3亿,占10%;内装饰的15.32亿,占6%;最后是其他相关零部件共计16.76亿,占6%。在投资方面,2004年台湾厂商投资于航空工业的金额总计高达21.1亿新台币。台湾航空工业的对外贸易逆差非常明显,出口一般维持在30亿新台币左右,进口额波动较大,2004年达到了376亿新台币。

    1.2台湾航空科技工业的研发与制造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努力,台湾已形成了一定的航空工业体系,初步具备了设计、研发、制造以及维修及改装的能力,其中在支线客机及小型机机身、机翼、主结构件、子结构件及内装件的设计及制造能力方面较为突出,在机电主系统亦具有极佳的发展潜力。

    1.2.1技术开发能力

    近年来,台湾基于中科院、工业研究院的航太技术发展中心、汉翔公司以及几所大专院校,已基本上建立起台湾的基础航空科研体系和网络。根据一系列航空技术发展中期计划,台湾的研发部门完成了多项的航空相关技术开发工作,其中一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例如,通过航电系统技术发展三年计划,台湾完成了第1片自行设计无线辨识系统的高频电子卷标技术开发及雏型件制作,具有850MHz~2.478GHz操作频率、1Kbit内存、写入保护、低电能消耗等特色,并已申请岛内外共13项专利;电子扫读器细部设计及雏型件制作,其特性为UHF、体积精简(扫读器与天线合一)、能串接多达256支天线、单一扫读器可读取250片以上标签、800MHz~1000MHz的宽广天线工作频段等。

    1.2.2航空产品研发能力

    在台军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下,通过自行研制的IDF经国号战斗机、AT-3高级教练机、XC-2运输机,台湾目前已经具备了高级教练机的研发能力并基本具备了轻型超音速战斗机的研发能力。其中,承担了IDF经国号、AT-3、AT-5在内的多种军用飞机研制任务的汉翔公司已经成为台空军武器装备的研发中心。同时,借助台湾整体较高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和较为发达的轻工业体系,该公司在军用飞机的航电系统、火控系统以及机体材料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台湾复合材料研制水平也在亚洲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拓凯公司正是台湾复合材料研制领域的代表之一。该公司20年前从复合材料球拍起家,成为全球网球拍最大加工基地之后,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顺利转型跨入航天零配件产业。在民用飞机方面,台湾已将支线飞机和公务机的研发与制造作为航空工业的发展方向,从目前情况看,台湾已基本具备研制小型运输机的能力。在航空发动机和航空电子领域,台湾的研发能力不足,不具备研发航空发动机整机的能力,研发的航空电子设备种类不全,无法完成装机配套。

    1.2.3航空产品生产能力

    台湾航空工业具有比较完备的航空产品生产体系,通过购买制造许可证可生产国外的战斗机、教练机、直升机、各类航空发动机和部分航空电子设备。在降低制造成本为欧美主要航空厂商提供加工服务的策略下,台湾航空工业在飞机结构组段、发动机和航空组件方面已经逐渐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生产基地。汉翔公司在世界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该公司拥有5000名技术精湛的员工,拥有机械、飞机、航空设备和航空发动机等四大生产企业。通过联合投资、技术转让和项目协作,航空工业发展公司已拥有了每年生产和组装600余架军用飞机和300余台航空发动机的实力。近年来随着台湾航空产品水平不断提高,台湾生产的越来越多的各类零部件开始获得了世界知名厂商的认证与认可。据统计,在1992年时台湾岛内只有8家厂商的209项产品获得认证,到了1998年,获得认证家数增加到88家,获得认证的产品增加到514项。

    2、技术引进与合作开发

    虽然在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后在政治上逐渐趋于孤立,但出于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主要的航空国家在航空技术和产品领域仍旧与台湾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2.1技术引进与吸收

    台湾航空企业在近年来与美国等厂商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范围涉及了设计技术、制造技术、维修技术、培训手段等多个领域。

    技术引进与吸收在IDF战斗机的研制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国外公司在技术上的支持,IDF恐怕永远飞不上天。根据台方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1996年年签订的协议,美政府同意洛马公司人员以个人身份来台,按照F-16的研制模式与经验参与工作,技术出口许可由美政府分阶段核准;美政府和通用动力公司同意,IDF战斗机尽量采用F-16零部件;相关软件设计第一阶段由通用动力公司负责,再就台方维护能力转交台方,第二阶段再依台方武器系统自行深入发展。从上述协议可以看出,IDF从根本上来说是美国援助的成果,台方在其中起的是辅助作用。

    由于直接向台湾出售军品受着中美关系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美国在不放弃对台军售的同时,逐步放宽了对台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转让的限制,意在提高台湾军事工业的研究与生产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台湾在"国营"企业私有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将使它可以与外国高技术公司进行联合投资,这为美国公司进军台湾军民两用产品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未来可能实行私有化的航空工业发展公司已引起了美国军事工业的极大兴趣。

    2.2合作开发

   由于政治敏感性和自身实力的原因,台湾难以公开地进行军事航空项目的对外合作开发。尽管如此,为了达到依靠外部势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的目的,台湾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军事项目合作。目前,美国国防部已经邀请台湾加入美国新一代战机JSF的情报共享行列,成为美军新一代垂直起降战机JSF的伙伴。但是这种"伙伴关系"并不是台湾所希望的"生产伙伴",而是一种"安全合作伙伴",即有权共同出席会议、获得相关资讯等。如此,一方面可确保未来拥有替代机种,同时还可能具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若干盟国的同等利用。台湾目前使用的F-16战斗机和JSF都出自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尤为重要的是,由于台湾对美的军事采购向来是以购买市场现有武器系统为主,而此次合作是台军首次参与美国新武器的研制工作。因此,参与这一项目,不仅可以使台军购买到美国最先进的武器,提高台湾空军现代化作战能力,而且对台美军购而言也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另外,自1985年IDF项目启动后,BAE系统公司就与IDF制造商汉翔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据中国航空信息网)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