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



      << 1  2  3
  关于防御与进攻 克劳塞维茨认为,防御和进攻这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联系 、 相互影响且相互转化的。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整体为进攻,局部可能为防御。进攻可以转变为防御,防御也可以转变为进攻。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防御中含有进攻因素。但他认为,防御中含有进攻因素是有益的,因为防御由等待和反攻两部分组成;而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是有害的,进攻应一气呵成。
  克劳塞维茨强调,要把握住进攻的“顶点”。所谓进攻的“顶点”,是指战略进攻进行到它的力量足以进行防御以等待媾和的那个时刻。超过这一时刻继续进攻,就会遭到强大的反击甚至一败涂地。他要求进攻者注意自己力量的变化,在“顶点”到来之前,达到进攻的目标;要求防御者设法使对方的“顶点”迅速到来。
  克劳塞维茨认为,为了打垮敌人,应集中一切力量打击敌人的“重心”。所谓“重心”,可能是敌人的军队、首都、同盟国的军队,也可能是主要领导人或民众的情绪。要善于判断敌人的“重心”,当然,也要善于保护自己的“重心”。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是一种具有积极目的的较弱的作战形式,防御是一种具有消极目的的较强的作战形式。所谓积极目的是“占领”,消极目的是“据守”。防御这种作战形式之所以较强,是因为防御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有利因素,如以逸待劳、赢得时间、赢得地利、更好地获得民众支持等。因而,防御比进攻容易得多。
  关于民众武装 克劳塞维茨主张组建民众武装。他认为,精神力量只有在民众武装中才能充分发挥效能。因而,民众武装这种斗争形式是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武装犹如成燎原之势的熊熊烈火,又像云雾,处处有,但又捉摸不到,敌人难以对付。但民众武装不是万能的,只有战争在本国腹地进行、有复杂的地形、民族性格有利于采用这种行动、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时,才适于采用。因此,民众武装是一种战略防御手段,不宜于进行战术防御。
  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对战争本质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列宁在著作中曾多次引用克劳塞维茨的论点,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 列宁军事文集 》第231页)是至理名言,是马克思主义者考察战争的出发点。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克劳塞维茨的一些观点是有缺陷的。例如,他所说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只是指一国对外政策的继续;在分析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的关系时,某些地方过分夸大了精神因素的作用。
参考书目
C.von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978。(Carl von Clausewitz, Vom Kriege, Verlag des Ministeriums für nationale Verteidigung, Berlin, 1957.) 
W .von 施拉姆著,王庆余等译:《 克劳塞维茨传 》,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984 。( Wilhelm von Schramm, Clausewitz——Leben und Werk, Bechtle Verlag, Esslingen am Neckar, 1977.)
(刘善继)
<< 1  2  3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