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官方和军事理论界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日本长期军事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日本进行战争和军队建设等军事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简史 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日本进入奴隶制社会。3~6世纪“大和时代”,奴隶主阶级已建有正式军队。645年经“大化改新”建立封建制度后,日本不断派使者到正处于盛唐时期的中国,中国军事思想随之传入日本。日本兵学家学习、研究《孙子》、《吴子》等中国古代兵书,写出《斗战经》等兵学著作;日本武将则运用中国古代兵法于军事实践,为日本军事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兵学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各种主张,形成多种兵学流派,留下大批兵学著作。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侵,日本军事思想家著书立说,主张严修武备,加强国防;同时鼓吹对外扩张。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为日本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开辟了道路。明治政府成立后,实行“富国强兵”政策,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在军事领域,海军以英国为样板,陆军先后以法国和德国为榜样。西方的军事思想、军事制度、战略战术、条令教范等大量传入日本,尤其是C.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A. T.马汉的海权论对日本军事思想产生深刻影响。西方军事思想的传播,加速了日本的军事改革。明治政府建立由中央统一指挥的常备军,在全国实行国民兵役制;完善军队指挥体制,设立参谋机构;成立军事院校,加强教育训练;发展军事工业,改良武器装备。至19世纪末,日本军队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军队。在引进西方军事思想的同时,日本继承和发展其封建“武士道”精神。1878年发布《军人训戒》,要求军人效忠天皇。1882年颁布《军人敕谕》,要求军人遵守“武士道”的忠节、武勇和礼仪。“武士道”成为日本军人的伦理规范,日本军队成为具有军事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军队。1890年,首相山县有朋把日本本国疆域称作“主权线”,把朝鲜和中国称作“利益线”。以此为理论依据的大陆政策成为当时日本国家战略的核心。作为推行这个政策的重要步骤,1894年和1904年日本先后发动两场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战争中,日本军事思想得到发展,陆军获得了大兵团作战经验,海军积累了大规模海战经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出兵中国山东,攫取德国在中国和南太平洋诸岛的权益,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方针,提出“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总战略。日本军事理论界总结世界各国许多著名战争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于1928年和1932年先后推出《统帅纲领》、《统帅参考》等著作。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历时14年的侵华战争。1937年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推行“南进”战略,对美、英、荷兰等国开战,发动太平洋战争。此时,日本军事思想更加明显地呈现出为其侵略扩张服务的基本特征:在对战争的认识上,提出战争是国家使用武力实行国策的行为,日本进行的战争是实现所谓“八纮一宇”、“大东亚共荣圈”的“圣战”,为此应动员一切力量并使用一切手段进行总体战争;在军事与政治的关系上,实行统帅权独立和军政分离原则,将国家政权置于军队控制之下;在军事与经济的关系上,实行战时经济体制,牺牲国民利益;在战争与精神因素的关系上,夸大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实行精神“总动员”;在战略指导上,采取突然袭击、先发制人、夺取主动、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陆军重视大兵团机动作战,海军强调舰队决战;在军队建设上,提出国民皆兵,以“武士道”精神和奴役性军纪将士兵训练成战争“肉弹”;在作战方法上,强调主动性、坚决性、连续性、快速性和近战。由于日本进行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人力财力有限,资源匮乏,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树敌过多,战线太长,战略指导错误等原因,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打击下,最终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基本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受到美国的庇护和扶持,军事思想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战争观 日本军国主义长期进行侵略战争,被侵略国家人民深受其害,日本人民也饱尝战争之苦。战后,否定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国家”、“非武装中立”思想应运而生。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然而,有人却提出“自卫战争有理”和“自主防御”等主张,认为不能一概否定战争,日本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有权自卫,不应依赖别国而要靠本国的力量保卫自己。70年代中期发表的《防卫计划大纲》认为:核恐怖遏制了核战争和大规模常规战争;在大国核僵峙局面下,世界大战虽得以避免,但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民族宗教矛盾和领土资源纠纷导致局部常规战争不断,世界并不安宁;由于亚太地区大国互相制约,日本不致遭到外国大规模武装入侵,但有限的小规模的战争威胁随时存在。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界日益滋长着一股否认日本侵略亚洲邻国的历史甚至美化其军国主义的势力,主张修改宪法,增加军费,加强军队建设,走军事大国道路,复活军国主义。
战略思想 战后初期,为适应美国军事战略的需要,日本政府提出安全必须依赖“ 集体防御 ”的主张。据此,1951年与美国缔结《日美安全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对日本的安全承担义务,日本为美军提供基地和设施。从此,日美共同防御成为日本军事战略的“支柱”。其基本构想是:对付核威胁,依靠美国的核遏制力量;对付有限的小规模侵略,原则上依靠本国的力量;依靠本国力量难以抵御外敌入侵时,应以各种方法顽强抵抗,等待美军支援。但也有人反对过分依赖美国,认为《日美安全条约》有损于日本的独立地位,主张“自主防御”。7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专守防御”的战略方针,即只有遭到外敌入侵时才行使武力 , 而且必须限制在自卫所需的最小限度以内。日本政府曾向国际社会做出一系列原则性承诺,包括不充当给其他国家造成威胁的军事大国 ; 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只有突然遭到外敌入侵且运用其他手段无法排除时,才行使“国家自卫权”,但必须限制在最小限度;不拥有“集体自卫权”,禁止向国外派遣军队,友好国家遭到武装进攻时不以武力提供支援;不发展进攻性战略武器;等等。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认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不仅有军事威胁,还包括自然灾害、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等。威胁的多样化要求对付威胁的手段多样化。军事手段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惟一手段。只有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随着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美国实力的衰落,还有人强调日本作为西方的一员应积极分担西方防务责任。日本政府决心建立一支与其国力相称的武装力量。军费开支连年增长,海上防御范围不断扩大。1991年海湾战争后向中东派出扫雷艇,1992年国会通过向国外派兵法案,1993年以后向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派遣维和部队,“专守防御”战略被突破。
日本的军事战略从属于美国的军事战略,是美国联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60年代,日本追随美国以周围社会主义国家为敌。70~80年代,由于苏联加强其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日本认为苏联是对日本既有侵略能力又有侵略意图的国家,因而视苏联为主要假想敌国。进入90年代后,日本认为,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全球性军事对抗更为遥远,但地区性冲突不断,核扩散的危险增大。据此,日本继续采取措施加强日、美军事合作,并提高本国在这一体制中的地位。1996年,日、美两国签署《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将两国的军事合作范围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鉴于俄罗斯联邦是日本近邻中最大的军事强国,以及地缘政治和领土纠纷等原因,日本将继续重视其北部防务,同时又以面临“多重威胁”为理由,加强西部和中部地区的防御部署。
建军思想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重新武装日本。1954年,日本全面实现重建军队的目标,建成包括陆海空三军的“自卫队”。日军重建初期,日本政府提出军备要适应国家经济力量的发展和国民的心理基础,要考虑日本所处的国际地位以及与周围国家的关系。据此,1957年制定了根据国情在自卫限度内逐步发展的建军方针。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日军的实力逐渐增强。7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提出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认为美、苏之间爆发大战和日本遭到大规模武装入侵的可能性不大,加上国内经济、政治条件的制约,难以大规模扩充军事力量。因此,必须坚持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以对付有限的小规模侵略为目标,建设一支规模小、质量高、机能齐全以及国际形势一旦有变就能迅速扩充的“基础防御力量”。在宪法和内外舆论制约下,日本的军队建设始终以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为重点。1958~1976年完成的四次防御力量发展计划和1977~1990年基本完成的《防卫计划大纲 》,都贯彻质量建军方针 。1995年制定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和1996~2000年防御力量发展计划,强调建立“合理、高效、精干”的现代化军队。其要点是:保持军费持续增长,更新武器装备特别是海军、空军的武器装备,改善体制编制,加强教育训练,增强后勤保障能力。
作战思想 日美共同防御是日本作战思想的基础。1978年两国制定《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随后又制定联合作战计划。日军主要在本国领土及周围海、空域实施防御作战,美军负责提供支援并实施进攻作战。日本认为,日本周围数百海里和东南、西南两条长1000海里的海上交通线是日本的“生命线”,确保其安全至关紧要 。据此 ,日海军将采取海上巡逻、护航、防空、港湾与海峡警备等措施,确保海上交通线畅通。防空作战是日本抗击外敌入侵的前提。其防空作战原则是:力求将来犯敌机歼灭在领空之外,以保证领土和国民不受侵害,作战能力免遭破坏。为此,日本建立了严密的防空体系。抗登陆、反空降是日军抵御外敌入侵的主要作战样式。日军强调:敌航渡时,海陆空三军分别以舰艇、岸舰导弹、攻击机进行截击,力求歼敌于海上;敌突击上陆时,陆军利用地形和工事,以岸舰导弹、地雷及其他火器歼敌于水际滩头;敌登陆后,陆军在海军、空军支援下歼敌于濒海地区。敌空降和机降时,陆军、空军密切协同,力求歼敌于空中;敌着陆后,陆军以火力和机动部队打击、歼灭敌人;敌向纵深发展进攻时,在通向内陆的要地顽强抗击,等待美军来援。
展望 日本随着国力的不断提高,其军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潮日益增长,为其侵略扩张历史翻案和追求充当政治大国的趋向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此,在战略思想方面,将逐步放弃“专守防御”方针,强调防务的主动性和国际性,以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建军思想方面,将更加强调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以提高军队的快速反应和远距离作战能力;在作战思想方面,将更加强调陆海空三军协同,发挥综合威力,形成多层、多道、多手段相结合的立体抗登陆、反空降体系,并将进一步重视与美军联合作战。(节选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