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



    作者吴起(?-公元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西)人。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改革家。

    吴起青年时赴鲁,从曾中学儒,因母丧不归被逐出师门。离开曾子后,转而研究兵法,希望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不久,齐军伐鲁。吴起被任为将,率领鲁军以弱击强,大败齐军,在军事上初露头角。后因遭到鲁国权臣的嫉妒和陷害,被迫于公元前410年左右离鲁赴魏,得到魏文侯赏识,被任为将,负责魏国西河地区的防守。在魏期间,吴起率魏军与诸侯大战76次,全胜64次,其余的也都打成了平手,为魏国拓地千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魏文侯死后,吴起被魏武侯疏远,并被免职。吴起遂离魏赴楚,被任命为宛守。一年后,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相当于宰相),进行全面变法。吴起感悼王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进行改革,终于使楚国走上强盛之路。随后,吴起率楚军南征北战,取得了“南平百越,北平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赫赫战功,一时威震诸侯,扬名天下。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突然去世。反对改革的楚国贵族势力乘机发难,向吴起实施突然袭击。吴起为乱箭射杀,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

    据史书记载,除《吴子》外,吴起还撰有《吴起玉帐阴符》三卷、《吴起教战法》等兵书,但均已失传。

    《吴子》,又名《吴起兵法》,是吴起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今本《吴子》共二卷六篇,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吴子》一书为48篇,与今本相差甚远。历史上曾有人据此认定《吴子》一书为伪作,这是没有根据的。至于篇目之差,可能是由于流传过程中亡伙所致。

    《吴子》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宋代的《武经七书》本。后世版本,如明吴勉学刊《二十子》本、明翁氏刊《武学经传三种》本、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清《四库全书》本等,均源于宋本《武经七书》。

    吴子军事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

    提出战有五因,兵有五类,即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并将战争分为五类,即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主张义兵反对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主张积极进行战备。

    提出治国之道,文式并重,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对内要加强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对外强调积极备战,做到修文而不废武,以利进行兼并战争。

    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

    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

    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

    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主张先弄清敌人的虚实,选择有利时机进攻,以夺取胜利。

    提出“因形用权”,主张应根据战争中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

   《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无疑是公允的。(新华网)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