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方资源,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体系


2012-02-16 15:46:12 来源:中国国防报

    胡主席强调,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非战争军事行动对装备器材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如汶川抗震救灾,占投入兵力8%的消防特勤部队,救出了26%的生还者。但目前,受经费、管理、技术等因素制约,部队自行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建设存在很大困难。地方经济社会资源丰富,拥有支援部队建设的优良传统。依法动员地方资源,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体系现实可行。

    依托地方资源,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体系,是继承发展人民战争优势的现实举措,是推动国防动员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

    人民战争是我党我军在长期的革命和战争中形成的强大政治优势。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军地同心、众志成城、共克时坚,对人民战争的组织领导和支援保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明确:军队要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地方政府要保障救援物资和处置装备。这就更加有利于军地的协调配合、一致行动,更加顺应新形势下人民战争的特点规律。依托地方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体系,进一步拓展了人民战争的领域和内涵,凝聚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和智慧,是打赢新形势下人民战争的创新举措。

    《国防动员法》明确,国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非传统安全威胁加剧的背景下,推动国防动员体制向应急应战一体化转变,是现实任务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紧紧围绕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有机融合,依托地方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体系,既是发挥国防动员协调保障功能、推动建设任务落实的有效途径,也是拓展国防动员形式内容、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创新过程。

    依托地方资源,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体系,应采取“三预”措施,力求科学合理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既具有可预测性,能够通过平时运行规律和发展变化推测发生的概率和程度,又具有突发和不可预测性,难以预料在什么时间、具体方位发生。因此,一方面可以事先明确需要准备好哪些专业装备器材,另一方面具体的数量规模和存放位置难以准确界定。当前,很多应急专业装备器材部队没有地方有,但是数量不足,急时没有能力保障部队使用。建什么、建多少、怎么建、建在哪?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体系既要考虑配套足量保障部队使用,也要考虑避免多建浪费、把钱用在刀刃上的问题。

    应急力量预先配备。着眼有效提高省、市两级应急专业力量救援能力,针对不同任务类型,按照各支队伍的编制员额,由政府相应预先统一配备专业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装备物资器材,平时用于保障部队开展训练,急时用于遂行专业应急任务。在种类数量上,以紧急救生和排险装备为主,对省、市应急专业力量装备器材进行细化量化,区分到每种装备名称型号和具体配备数量。在配备责任上,省级应急专业力量由省政府、市级由市政府负责配备装备,医疗防疫救援和应急机动通信及指挥、车辆、生活等体制内通用装备器材主要由部队自行保障。在存放方法上,依托地方行业系统专业仓库储备优势,对配备给现役和预备役部队的装备有所区别,地方配备给现役部队的,主要存放在地方仓库;配备给预备役部队的,部队具备存放条件,存放在部队仓库,不具备存放条件,存放在地方仓库。

    社会潜力预备征用。着眼应对类似98抗洪、汶川抗震等重特大灾害,保障大部队持续遂行任务需要,对不便于储备或市场存量充足的装备器材实行预征。在预征种类上,不考虑采取预配和预储即可基本满足需要的装备器材,主要考虑的是抗洪抢险、森林扑火和抗震救灾三类装备器材。在预征方式上,采取实物预征与生产能力预征两种方式,对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的大型和特种工程机械、运输、通信、医疗等军民通用装备,实行实物预征;对消耗量大、生产与储存周期较短的一般性防护、抢险、救生等装备器材,实行生产能力预征。在预征责任上,着眼提高预征工作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明确实物预征主要由地方政府应急部门牵头负责,以便于紧急状态下指挥调用;生产能力预征主要由省级国动委职能部门牵头负责,确保准确掌握动员潜力,在应急情况下迅速启动动员机制落实。

    依托地方资源,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体系,需要一套长效机制加以保障

    机制管长远、管根本,是工作落实的可靠保证,也是实体建设的拓展延续。要着眼谋求持续健康发展,合理进行筹划设计,系统研究解决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花大力气建起来的装备体系,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切实发挥杠杆作用。

    建立协调对接机制,确保组织指挥统一高效。建立一体联动、层级分明、相对独立的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作为军地应急指挥机构的一个部门或分系统突出出来。其次,拓展省级以下国动委编成,增加军、师级单位领导分别担任驻地省、市级国动委领导成员,各级国动委综合部门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分别指派一名副职领导交叉任职,促进应急应战装备保障一体化建设。

    建立配套运行机制,规范装备使用管理秩序。一是在装备使用上优先保障重灾区,优先保障应急专业力量。每年由省国动委负牵头组织军地有关部门制订装备动用保障方案计划。平时训练消耗由现役部队自行保障,预备役部队由地方保障,遂行抢险救灾等应急任务消耗由当地财政负担。二是在装备管理上。依托军地现有储备仓库,实行就地就近储备。三是在装备更新上。每年初由各省国动委综合部门牵头修订完善装备更新计划,经费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确保始终保持装备的完好率和配套率。

    建立联训联演机制,推动尽快形成保障能力。一是增强联训联演的针对性。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预测可能担负的各项任务,紧盯情况联合训,瞄准打赢强素质,着力提高快速动员能力,确保在第一时间保障到位并发挥作用。二是突出联训联演的实效性。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合组织演练,检验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建设情况,促进人装结合和军地对接。三是改进联训联演的组织方式。实行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节约训练成本,提高训练效益。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