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战争



   宋太平兴国四年至景德元年( 辽保宁十一年至契丹统和二十二年,979~1004),宋辽之间争夺河北、河东地区的长期战争。
  战争缘起及战前冲突 五代后唐末,契丹帝耶律德光(即辽太宗)通过扶植石敬瑭为后晋皇帝,割取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并以此为基地,不断遣兵南袭。后汉灭亡后,辽在河东(治太原府,今太原南晋源镇)北部扶植北汉,作为燕云地区的屏障。后周显德七年(960),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称帝后,即有先取北汉,再复燕云的企图,多次遣军攻北汉。辽亦不遗余力地给北汉以军事支援。宋辽之间争端迭起,矛盾日深。开宝元年(968),宋攻北汉,败北汉军于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进抵太原城下。后因辽军援太原,不果而退。二年及九年,宋太祖两度亲征北汉,均遭辽援军阻挠,未获成功。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亲率大军攻北汉,击败辽援军,围攻太原,迫使北汉投降,为进取燕云创造了条件。(见宋灭北汉之战)
  宋对辽的战略进攻 北汉既平,宋太宗迅即将进攻矛头指向幽州(今北京)。太平兴国四年六月,亲率10万大军由镇州(今河北正定)北进。击败辽军在沙河(今拒马河)的抵抗,进围幽州,辽守城军苦战待援。屯兵于城北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见宋军势盛,乃示弱诱宋军北进,遣军迂回其后,击退宋军。适逢惕隐耶律休哥率援军至,与耶律斜轸军左右夹击,大败宋军于高梁河(见高梁河之战)。宋军退屯定州(今属河北)、关南(今高阳东)、镇州,以备辽军反击。九月,辽乘宋新败,遣南京留守韩匡嗣等率军攻满城(今满城北)。宋军根据战场情况,改变太宗所授阵图,合八阵为两阵,集中兵力击败辽军,歼万余人(见满城之战)。五年三月,辽军10万攻雁门(今山西代县),被宋将杨业等击败。是年冬,辽景宗耶律贤亲率大军进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获胜(见瓦桥关之战)。宋遂以南易水为防线,大修边备。七年四至五月,辽军三路出兵,攻宋满城、雁门、府州(今陕西府谷),被宋军击败。后辽景宗病死,圣宗耶律隆绪继位,用兵高丽、女真,无暇南顾。宋则致力于休士养马,广积军储,以图再举。宋辽边境暂趋平静。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认为契丹(辽于983~1066年重称契丹)帝幼弱,太后萧绰摄政,内部不稳,决心分兵三路,大举攻契丹。东路以幽州道行营马步水陆都部署曹彬、幽州西北道行营前军马步军都部署米信等率主力10万人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中路以定州路都部署田重进等率军出飞狐(今涞源);西路以云、应路行营马步军都部署潘美、副都部署杨业率军出雁门。企图以东路牵制契丹军主力,中、西路乘虚夺取山后诸州,尔后转兵东向,三路军会攻幽州。进攻开始,西路军连克寰(今山西朔州东)、朔及应、云(今应县、大同)诸州;中路军克飞狐、灵丘(今属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东路军夺占固安(今属河北),进据涿州(今属河北)。面对宋军大举进攻,契丹萧太后亲临幽州前线指挥,采取集中全力先败东路宋军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乘曹彬孤军冒进,又缺粮饷之机,迫其退出涿州,并追至岐沟关(今涿州西南),将其击溃。继而遣都统耶律斜轸率军10万,对宋中、西路军相继发起反击,收复蔚州、飞狐、寰州、朔州等地,俘杨业。宋三路进攻均告失败。(见岐沟关之战)
   契丹军反攻及宋军的战略防御 岐沟关之战后,宋军丧师数万,国力穷沮,被迫在战略上采取守势。契丹乘宋军势衰,立即反攻。是年冬,萧太后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为先锋,率部攻望都(今属河北),自率主力攻瀛州(今河间)。耶律休哥计胜宋知雄州贺令图部,率军至瀛州与主力会合。宋瀛州兵马都部署刘廷让率数万骑迎击契丹军,在城北君子馆被契丹军包围,全军覆没,刘廷让仅以身免。契丹军乘宋后方空虚,攻掠祁州、深州(今河北无极、深州南)等地后撤回(见君子馆之战)。此后,契丹军利用骑兵优势,不断深入宋境袭扰。但在宋军抵抗下,双方互有胜负。契丹统和六年(988),契丹圣宗率军攻宋,数月间连下满城、新乐(今属河北)、祁州等地。宋定州守将李继隆、袁继忠率精骑出城拒战,败契丹军于唐河以北。次年初,契丹军攻占易州(今易县)。七月,契丹军侦知宋军护送辎重赴威虏军(今徐水西北),耶律休哥率数万骑前往截击。宋将尹继伦率数千骑夜巡,尾随契丹军之后,乘其早膳发起突袭,耶律休哥受伤先逃,契丹军大溃,死伤惨重。十三年,契丹以招讨使韩德威率数万骑两攻麟州(今陕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将折御卿所部击败。
  宋真宗赵恒继位后,契丹乘其初理国事,屡屡兴兵攻宋。十七年,契丹帝亲率军攻保州(今保定)、威虏军不克,转军进袭宁边军(今蠡县)、祁州、赵州(今赵县)等地,游骑远达邢州、到州(今邢台、永年东南)。次年正月,败宋军于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今山东陵县、惠民东南)渡黄河,掠淄州(今淄博市淄川)、齐州(今济南)而去。十九年冬,契丹军攻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被宋军击败,丧师2万人。二十年,攻静戎军(今徐水)及保州,获胜而返。二十一年,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继忠,歼其所部。
  宋辽缔和 宋景德元年(1004)秋末,萧太后、契丹圣宗亲率军大举攻宋。闰九月,契丹军会集固安,进攻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威虏军、北平寨(今完县东北)、保州,均未克。后转攻定州,被阻于唐河。遂移师东向瀛州,并利用降将王继忠致书宋帝,试探议和。十月,契丹集中兵力攻瀛州,十余日不克,伤亡惨重。十一月,转兵攻天雄军(今大名东北)不克,南下破德清军(今河南清丰西北),逼澶州(今濮阳),袭取通利军(今浚县东北)。萧挞凛在澶州察看战地时,中伏弩身亡。契丹失主将,士气大挫,军心厌战,且恐宋镇州、定州所屯重兵袭击侧后,亟谋妥协。宋以澶州为决战战场,集中兵力与契丹军相持。真宗亲临督战,以振军心。但唯恐契丹军突破澶州,危及东京(今河南开封),遂许诺向辽纳送币帛,缔结和约。史称“澶渊之盟”。(见澶州之战)
  宋辽战争,先后25年余,以和议告终。宋不仅未获燕云,反而每年要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之所以失败,首先是因宋太宗低估辽的军事实力,在其全盛时期贸然决战。二是在作战指导上一错再错,进攻时仓促出战,轻敌冒进;防御时消极专守,被动应付。加之作战中各部相互协调支援不力,不能集中优势兵力,致屡战失利,最终导致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徐孟秋)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
 
 
 
    
 

沪ICP证000263
关于本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

 Copyright © 2008 by http://www.gf81.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