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莫测的气象战




越南战争期间,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志明小道”是国外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斗争唯一的物资通道。但那里常常突然出现暴雨、山洪冲断桥梁和毁坏堤坝的现象,其破坏程度不亚于轰炸。开始,人们只认为是天公不作美,后来才知道这是美国使用气象武器的结果。在1971年 6月美军进行人工降雨的最盛时期,大批运输车辆挣扎在泥泞之中,一周之内通过“胡志明小道”的车辆由原来的9000辆减少至 900辆。从此,气象战成为世界军事科技中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   气象战是用人工手段影响天气和气候使之成为武器的一种作战方式。这类武器通常称为“气象武器”。气象战旨在造成对敌不利、对己有利的气象条件,以达到预定的军事目的。   千百年来,大自然的无穷威力令人神往,人们争相探索,以求趋其利而避其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巧妙地利用巨大的自然力为军事服务,而且可研制、使用“气象武器”,改变局部的自然条件,使之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这种需求成了气象战的“助产士”。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就已研制出加热消雾装置,以保障在机场有雾的情况下飞机能及时出动。1943年 9月,美国第五集团军用飞机播撒造雾剂,在意大利沃尔图诺河上制造了一条约为 5000米长、 1600米宽的雾层,成功地掩护了部队渡河。1946年11月,美国青年工程师谢菲尔和冯尼格特分别试验成功了人工降雨,为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此外,其他一些国家也积极从事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这些都为气象战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气象战”一词开始出现,西方一些国家甚至提出了气象战的各种设想,如人工降水破坏交通或制造洪灾,人工引导台风使之袭击敌军港口和海岸设施,人工诱发闪电制造森林火灾等。美军在侵越战争中曾多次用飞机向云中投掷碘化银弹,演出本文开头的一幕。   目前,气象战尚处于试验阶段,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更多的实践,但人们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美国的气候实验室已有了近50年的历史,能制造风雨雷雹、酷热和严寒,并开始为部队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逼真”的环境。尽管在可预见的将来,“气象武器”还难以达到大规模“改天换地”的程度,但小范围、短时间的“呼风唤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成为现实,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们对大气变化过程认识的局限性,自然发生的异常天气变化 (即所谓“天有不测风云”) 掩盖着人工影响天气所造成的异变后果,因而使气象战具有隐蔽性,可能使受害方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害。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