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了哪些重要的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



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战争。其前期主要是游击战争,后期主要是正规战争。这个时期,我们党领导了各地武装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我军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采取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形式,取得了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并为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作出了贡献。我军在这一时期进行的比较重要的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反“进剿”(1928.3~5),三次反“会剿”(1928.6~1929.1);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反“围剿”战役(1930.11~1934.10);黄安战役(1931.11.10~12.23);苏家埠战役(1932.3.22~5.8);粉碎敌人六路围攻战役(1933.11~1934.9);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10~1936.10),四渡赤水战役(1935.1.19~5.9),强度嘉陵江战役(1935.3.28~4.21);陈家河、桃子溪战役(1935.4.13~15);天芦战役(1935.10~11);直罗镇战役(1935.10~11);东征战役(1936.2.20~5.5);西征战役(1936.5~7);山城堡战役(1936.10~11)等。在上述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中,以五次反“围剿”战役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最为著名,简略介绍如下:

第一次反“围剿”战役起于1930年11月,当时,蒋介石调动10万兵力,采取并进长追的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4万人,采取诱敌深入,歼敌于根据地内的战略方针,以少数兵力结合地方武装阻击、消耗、疲惫敌人,以主力实行中间突破,12月30日至1931年1月3日,五天内在江西南部连打两仗,歼敌一个半师,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战役起于1931年4月,当时,蒋介石调动20万兵力,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实行先打弱敌、各个击破的战法,5月16日至31日,十五天横扫七百里,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彻底打破了敌人的“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起于1931年7月,当时,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自任总司令,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3万人,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3月4日至11日在江西南部三战三捷,缴枪万余支。后又在老营盘、方石岭等地打了两个伏击战,整个战役于九月中旬结束,共歼敌三万余人,从而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战役起于1933年2月,当时,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这时,毛泽东同志被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排挤出领导岗位,但其正确的战略方针仍在红军中有深刻影响。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红一方面军坚持从战场实际出发,采取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法,2月27日至29日,在江西宜黄县南部的黄陂、大龙坪地区,打了第一仗,歼敌两个整师。3月20日,又以大兵团在江西广昌的草台岗、东陂地区设伏,重创敌军两个师,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战役起于1933年9月,这一次,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临近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由于当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统治了党中央,极力推行“御敌于国门之外”、“不失寸土”的冒险主义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作战方针、原则,使红军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辗转战斗在敌军堡垒之间,遭受了重大损失。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以失败而告结束。

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1934年10月起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行程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和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也先后到达陕北。在长征中,红军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转战全国十一个省,作战380多次,击溃了围追堵截的几十万敌军,终于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坚定了中国人民对革命和抗日的信心。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