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1905年,日本与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称霸远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历史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割取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朝鲜纳入其势力范围。俄国早已觊觎中国渤海湾口的不冻港旅顺,并在中国东北攫取大量权益。为实现其独吞中国东北的计划,俄国联合法、德进行干预,迫使日本作出让步,由中国付巨资“赎回”辽东半岛。日本对此极不甘心,决意扩军备战,以武力同俄国争夺远东霸权。俄国对日本的干预奏效后,扩张野心急遽膨胀:1896年取得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满洲里至绥芬河)的特权以及对朝鲜军队的控制权;1898年取得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和修筑中东路支线(哈尔滨至大连)的权益。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期间,俄国出兵参加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同时以“护路”为名派兵侵占东北全境。俄国的扩张行径加深了与日、英、美的矛盾。1902年1月,日、英缔结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条约,并得到美国的支持。1903年,日本基本完成扩军备战计划,决心以武力与俄国抗衡;俄国则指望通过战争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地位,摆脱国内日益严重的革命危机。同年8月,双方就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问题举行谈判,次年2月6日谈判破裂,日本断绝与俄国的外交关系。 双方兵力和作战企图 日本经过10年扩军备战,陆军总兵力从7万人增至近20万人,另有预备役23.5万人;海军拥有各种舰艇152艘(26万吨)。日军大本营的作战企图是:陆军一部在朝鲜登陆,向鸭绿江推进,主力在辽东半岛登陆,占领旅顺、大连后北上,歼灭俄军主力于辽阳、奉天地区;海军力求在战争初期歼灭俄国太平洋分舰队,夺取制海权。俄国陆军约113.5万人,预备役300万人,主力部署在欧洲地区,远东地区驻有2个军9.8万人,另有警备部队2.4万人部署在中国东北和俄国滨海地区,士兵素质差,装备水平低;海军编有各种舰艇361艘(80多万吨),主力驻波罗的海和黑海,其太平洋分舰队驻旅顺口和海参崴,辖舰艇62艘(19万余吨),主要作战舰艇的装甲、航速以及火炮射程均不如日舰。俄军统帅部的作战企图是:以海军阻止日军登陆,待波罗的海舰队援兵到达后实施海上决战;陆军以部分兵力沿鸭绿江和乌苏里江设防,并以部分兵力扼守旅顺口,迟滞日军进攻,主力集结于辽阳、海城地区,待驻欧俄军东调后转入反攻,歼灭日军主力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尔后在日本本土登陆。 战争经过 1904年2月8日午夜,日军不宣而战。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海军中将率舰18艘,袭击泊驻旅顺口外的俄国太平洋第1分舰队(司令为O.V.斯塔尔克海军中将),重创俄舰3艘,揭开战争序幕。次日,2艘俄舰在朝鲜仁川港外被日舰击伤后自沉。9日和10日,俄、日两国先后宣战。日军为防止驻旅顺口的俄舰袭击其海上运兵船,2~5月先后三次“沉船堵口”,企图将俄舰封锁在港内,但均未奏效。2月16日,日陆军第1集团军(司令为黑木为桢上将)一部在仁川登陆,3月11日其主力在平壤西南镇南浦登陆,至4月1日占领清川江以南地区。俄军东满支队(司令为M.I.扎苏利奇中将)1.9万人部署在九连城(今丹东市东北)一带,企图凭借鸭绿江天险阻止日军北上。5月1日,日军第1集团军发起强攻,横渡鸭绿江,攻占九连城,随后迂回俄军左翼,击溃东满支队,歼敌近3000人,连下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和宽甸,前出太子河,威胁辽阳俄军侧后。5月5~13日,日军第2集团军(司令为奥保巩上将)在辽东半岛紧靠俄国分舰队停泊地的貔子窝(今普兰店市皮口)登陆。俄舰消极避战,无所作为。26日,该集团军主力对地处辽东半岛咽喉的金州(俄守军1个师1.7万人、131门火炮)发起猛攻,俄军以1个团的兵力固守南山要塞。经激战,日军以伤亡4400人的代价于当日攻克南山并占领金州,30日攻克大连,切断旅顺守军与辽阳俄军的联系。为从陆上攻克旅顺要塞,日军第3集团军(司令为乃木希典上将)于6月6日在大连湾登陆,接替第2集团军进逼旅顺要塞。俄军南满支队(司令为I.I.什塔克利贝格中将)主力西伯利亚第1军(32个营、98门火炮)南下救援旅顺。此时,日第2集团军主力沿南满铁路北上,6月15日击败该部俄军于得利寺(瓦房店),歼敌3500人。此前,日军为防止俄军切断第1、第2集团军的联系,以独立第10师于5月19日在辽东半岛大孤山登陆,并向岫岩方向前进,策应第1、第2集团军的行动。7月31日,由该师扩编成的第4集团军(司令为野津道贯上将)占领析木城。8月3日,日军占领海城,对辽阳形成包围态势。 黄海海战 8月7日起,日军第3集团军用岸炮从旅顺口背后的夹子山高地轰击港内俄舰,击伤俄舰多艘。10日,俄太平洋第1分舰队奉命突围并向海参崴转移,在旅顺口东南28海里处与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舰队交战。俄分舰队司令V.K.维特格夫特少将在“皇太子”号旗舰上阵亡,战斗失去指挥,编队被打乱。大部俄舰返回旅顺,零散舰艇逃至胶州、上海和西贡。此次海战后,俄太平洋第1分舰队实力大损,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制海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