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



  第一阶段,日军实施战略进攻(1941.12~1942.5)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击毁击伤港内8艘战列舰和10余艘其他舰只,击毁飞机232架,给美国太平洋舰队以重创(见袭击珍珠港)。与此同时,日军轰炸菲律宾,登陆马来半岛,向西南太平洋发起全面进攻。8日,美英对日宣战。11日,德意对美宣战。12月10日,日本海军陆基航空兵在马来海战中击沉英国远东舰队主力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掌握西南太平洋制海制空权。日本陆军在海空力量支援下,迅速向南推进,10日开始在吕宋岛登陆,迫使美菲军退守巴丹半岛和科雷希多岛。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4~5月间先后占领菲律宾诸岛屿(见菲律宾战役)。在马来半岛登陆的日军沿半岛南下,2月15日占领新加坡,驻远东英军投降(见马来亚战役)。与此同时,日军占领荷属东印度大部岛屿,并于3月1日在爪哇岛登陆,5日占领巴达维亚(今雅加达),8日占领泗水(苏腊巴亚)。9日,荷军投降(见爪哇战役)。其间,日军还先后占领香港、婆罗洲、俾斯麦群岛、新爱尔兰群岛、新不列颠群岛、中所罗门群岛大部及新几内亚岛部分地区。在中太平洋,日军于1941年12月10日占领关岛,接着占领吉尔伯特群岛的马金环礁和塔拉瓦环礁,23日占领威克岛。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大陆屏障,切断美英援华陆上交通线,迫使中国屈服,日军于同年1月4日发动缅甸战役,31日占领毛淡棉,3月8日攻陷仰光。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组成远征军入缅,与英缅军并肩作战,3月在东吁给日军以重创,4月在仁安羌击退日军,为驻缅英军7000余人解围。5月1日日军攻占曼德勒后,英军撤至印度因帕尔,中国远征军一部退到印度莱多,大部退回国内。
  至此,日军在半年内侵占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香港、缅甸及西太平洋部分岛屿,达到战争预期目的。美英由于缺乏战争准备,并执行“先欧后亚”战略方针,在太平洋战场主要进行防御和牵制,陆军兵力仅30余万人(主要由当地人组成),战斗力较差,武器装备落后,且缺乏统一指挥,故无力阻挡日军攻势,损失惨重。1942年3~4月,美国建立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个战区司令部(总司令分别为C.W.尼米兹和D.麦克阿瑟),随后开始增加兵力,稳固防线。4月18日,美舰载机首次空袭东京,在政治上、心理上给日本以沉重打击。在5月4~8日的珊瑚海海战中,日美两国航母编队首次交战,日本海军首次受挫,被迫中止进攻莫尔兹比港和切断美、澳之间海上交通线的企图。
  第二阶段, 双方攻防态势出现转折( 1942.6~1943.5) 日本在战争初期得手后,制定了新的作战指导方针:在对中国继续施加压力的同时,将侵华日军逐渐调往太平洋战场,以扩大既得战果,迫使英国屈服,削弱美国斗志,建立稳定的战略态势,并相机进攻阿留申群岛、夏威夷、新几内亚、斐济、萨摩亚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及印度等。1942年6月4~6日,日本海军出动联合舰队主力进攻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美国海军察觉日军企图,以逸待劳,经激战以损失1艘航空母舰的代价击沉日军航空母舰4艘(见中途岛海战)。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8月7日,美日双方展开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美陆海军协同作战,挫败日军的夜战和空袭,摧毁日军大量飞机与舰船,至次年2月完全控制该岛,从而彻底扭转战局。与此同时,西南太平洋盟军在巴布亚半岛战役中经半年苦战,彻底粉碎日军占领莫尔兹比港的企图。美国海、空力量取得决定性优势,开始由守势转为攻势。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态势出现根本转折。
  第三阶段,盟军发起战略反攻与进攻并取得最后胜利(1943.5~1945.9) 1943年,在苏德和西线战场,苏军转入战略反攻,盟军在北非取得彻底胜利并进军意大利,迫使意退出轴心国集团并对德宣战。在太平洋战场,日本兵力分散,补给困难,战争经济面临崩溃,军事工业特别是飞机生产能力与美国差距增大,处于被动挨打境地。日军的作战指导方针是:抓住时机,迅速加强兵力特别是航空兵力,在1944年年中前建立“绝对防御圈”,以抗击美英的反攻,同时在国内建立决战体制;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相机解决中国问题,并防止美军从中国大陆对日本进行空袭和海上封锁。瓜岛争夺战结束后,美军展开目的有限的局部反攻。在北太平洋,美军首次采用越岛进攻战术于1943年5月在阿图岛登陆,全歼日本守军,至8月收复阿留申群岛。在西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美军于6月底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同时发动攻势,9月攻占萨拉马瓦和莱城,10月占领新乔治亚群岛,11月在布干维尔岛登陆,迫使日军一再后撤。与此同时,中太平洋美军攻占吉尔伯特群岛,开始向西进击。

1 2 3 4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