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认为,现代战争是总体战争,必须“动员全民力量,以换取战争的胜利”。为适应总体战争的需要,台湾采取常备部队和后备役部队相结合的军事体制,实行“精简常备、广储后备”的精兵政策,做到平时养兵少、战时用兵多,以达“总体作战,以武拒统”目的。
基本情况台湾当局非常重视后备役部队的建设。近年来,其后备役部队的人数一直呈现上升趋势。1994年,台湾列管的后备军人达381.8万人,占18至45岁男性人口的75.46%。1997年7月1日起,台军实施《国军军事组织及兵力调整规划案》(简称“精实案”),更加强调要建立一支“精、小、强”的常备部队,进一步增强后备力量的储备。1997年台军列管的后备役人数增加到近400万人,其中陆军约306万人,海军约45万人,空军约36万人。后备部队中军官31万人,士官137万人,士兵218.9万人,占台湾地区人口总数约18%。根据“精实案”计划,2001年初,台军常备部队将减少至40万人以内,后备役人员将增加至430万。
当前,台湾的后备役力量主要有三种编组形式:
(一)后备军人小组:后备军人小组是指对所有列管的后备军人以村、里为范围,以邻为单位编成各个小组,每组人数约20人左右,并根据户籍管理分布情况逐级向上,依次纳入乡、镇、县、市辅导中心管理。这是对后备军人实施的最低层、最基础的编组管理方式。
(二)三军动员部队:三军动员部队是根据三军部队的实际需求,挑选年轻精壮和具备专业技术特长的后备军人编成,并纳入三军“年度动员计划”之中,每年实施点阅、召集教育,以符合战备需要。三军后备部队平时依三军基本作战单位性质,执行专业性的教育训练、勤务支援等任务及动员调整,战时动员充实后,担任地区守备与要点防卫、厂库防护(海军)、基地防卫(空军)等任务。
(三)管区后备部队:管区后备部队是以纳入三军动员部队人员之外的精壮后备军人编成,按照他们所在的不同的户籍、乡镇和团管区而实施编组,全部以后备营(后备大队)为基本单位的形式存在,平时担任“双保”(保乡、保产)任务,战时则担任支援作战任务。根据组成人员所从事的不同行业性质,后备部队又分为团体性后备部队和一般性后备部队两种编成形式。为了加强对后备军人的管理,台军现已完成了《后备军人管理资料处理系统》,使后备军人的管理在质量和精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动员体制
台湾的动员体制大致可分决策、执行和协调三个体系。“总统”是总动员的最高决策人,决定动员的时间、范围,并发布总动员令。“国家总动员联席会议”是动员决策机构。总动员具体任务的执行机构是按军队、地方两条系统分别组织实施。“台湾地区总动员协调会报”,是总动员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军队和地方及各种部门间的动员业务。“协调会报”以战区为重心,以常备部队基本作战单位为桥梁,由台湾地区、作战区、县(市)、基层(警察分局)、乡(镇)等5级组成,党、政、军、警和有关部门主管人员参加,利于军事动员、民事动员的实施。
台军每年都制订“年度军队动员计划”,遇有战事,即按照此项计划实施动员。台军现役部队具有平、战两种编制,一旦需要,立即按战时编制迅速扩编。台湾军队动员方式可分为三种:
(一)编实动员:编实动员,又称为“战时紧急动员”,是临战和战争初期现役部队由平时编制转入战时编制的主要动员形式。台湾三军部队分为平时与战时两种编制。常备部队平时并不满编,战时则迅速动员后备军人充实满编。台湾军队规定,战时首先要实施编实动员,编实动员部队的召集时效为24小时。在台军近年的“汉光”演习中,24小时人员报到率一般为96%。据悉,台军转入战时体制,一天之内可动员29万部队。
(二)扩编动员:根据各军种的任务和战时可能获得的装备情况,以三军的常备部队、管区和各军事院校的现有人员为主体,采取这种“分裂、衍生”的方式,加编一定数量的后备军人编成作战部队。据透露,战时台军1个联兵旅,可扩编为2个联兵旅。台军规定扩编动员的召集时效为48小时,在平时演习中24小时的报到率可达70%至80%。
(三)战耗补充动员:根据预先对战时人员可能的损耗情况,提早制订人员补充计划,战时则依计划逐次实施补充,以确保持续作战能力。
台湾军队战争动员的一般程序是,首先实施编实动员,再扩编动员,后补充动员,以达到“立即动员、立即成军、立即作战”的目标。战时,在“总统”发布总动员令后,“国防部”、“内政部”按照分工,分别发布军事和民事动员令。根据台军演习来看,动员令一般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多种途径发布。应召人员接到动员通知后,须以最快的速度向指定地点和单位报到。各部队接动员令后,根据预先计划向驻地管区提出人员申请,并选择合适地点作为动员编成地,组织专门机构办理应召人员报到、编组工作。应召人员领取相应装备后,经过短时期军事训练纳入部队编入现役。为增进动员效率,台军每年都要对动员干部进行专业培训,并明确规定各级动员干部的任期至少为两年,以利于积累工作经验,发挥工作效能,保证各项动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训练体制
台军根据“战略持久、战术速决”的战略指导,为达到“立即动员,立即成军,立即作战”的目标,台湾当局制定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训练体制。当前,台湾后备军人的训练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教育召集:教育召集是指为提高后备军人的作战能力和技术水平,对可立即动员的部队实施有针对性的基本军事训练,以增进后备军人立即投入作战的能力,这也是平时为保持后备部队作战能力而采取的主要手段。训练的内容以专长复训和战备任务训练为主。台湾法律规定,后备军人每人每年应接受30天的战力恢复训练,但因三军复训时间长短不一,目前参照陆军野战部队专长训练时间,实施5-7天的训练。例如,1996、1997年度台军以“专长射击、战术组合、战备任务”训练为内容的教育召集,共召训19.9万人。台湾当局最近又提出拟适度增加教育召集次数与时间,以增强动员部队之有效战力。
(二)点阅召集:点阅召集是指为培养应召人员“闻令报到”的守法习性而采取的一种较简单的点名报到式的召集方式,它可以检验动员计划的可执行性,同时还可对后备军人的有关储存资料加以验证。台湾每年都要颁发《后备军人点阅召集指导大纲》,用以指导对后备军人进行点阅召集训练,以强化其动员战备准备能力。采取这种较简单召集方式,既可以便民,又减少了部队的工作量。根据所点阅召集的对象不同,可区分为以下两种:三军动员部队点阅召集和管区后备部队点阅召集。
三军动员部队点阅召集是指为进一步充实年度动员计划,除已参加教育召集的三军动员部队外,其余全部的三军动员部队均应按照动员要求,结合战备任务,在预先规定的地点实施点阅召集。1997年始,台军三军动员部队点阅召集改为采取“分区施训”、“分点召集”、“弹性报到”、“分日点召”方式进行。
管区后备部队点阅召集是指对未纳入年度动员计划的后备军人,凡军官35岁(含)、士官兵30岁(含)以下者,由各县市团管部以“后备营”为单位,以乡、镇、市、区为范围,选择一适当位置所实施的点阅召集。参加管区后备部队点阅召集的应召人员,可以不受户籍所在地限制,在台湾北、中、南、东四个地区择一参加点召。
(三)勤务召集:为提高后备军人干部的服勤技能而在当地县进行的召集。台军于1996年和1997年共召训了8918人。
目前,台湾地区人口总数约2300万人,战时,若按总人口7%(二战期间日本在台募兵43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7%)动员比例计算,可动员约160万部队;台湾现有后备役人员约400余万,若按50%(二战时日本对役龄男性动员率达56%)动员,可动员200万人。再加上40万的常备兵力,届时台湾最高兵力将达240万,可谓“人多势众”,不过,这仅是理论数据。
马希明 毕黎明
《中国民兵》杂志 2000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