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近40载,看这支“网红部队”如何感动上海


来源:环球网 作者:刘文博 2021-06-18 10:41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刘文博】1961年,以巡逻执勤在上海南京路等地的内卫一团二营八连为原型创作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上映。毛泽东号召全军向八连学习,写下诗篇《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后来,随着使命任务的改变,从1982年起,八连不再担负南京路执勤的任务,而接替八连勤务的就是另一支光荣的部队——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执勤十中队。

节假日期间,十中队战士在南京路组成人墙引导客流

说到十中队,看过上海外滩“网红人墙”的人应该都不陌生。每年元旦、“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上海外滩总是车水马龙,到处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作为中外游客的“打卡”景点,南京路向来是人流密集区,高峰时段一个路口每分钟就有近万人通过。在人流如织的“十里洋场”,随着红绿灯交替变换,中队官兵用身体组成“拉链式人墙”,在哨音指挥下反复开关“闸门”,引导客流有序通过路口。2014 年起,武警上海总队为应对超大客流调整执勤模式,使用“拉链式过马路”方式组成“人墙”疏导客流,收到良好效果。后来,这种执勤模式就一直延续下来,现在已经成为南京路上武警官兵执勤的“标配”。

6月8日,记者来到十中队营区采访。对于十中队与“好八连”之间的传承,执勤第四支队三大队教导员石磊说,十中队“接过八连的枪,也接过了八连的魂”。从“好八连”到“学八连”,人民军队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作风本色在这里薪火相传。早在解放初期,中队前身部队挺进上海时,潜伏下来的敌特和反动势力便叫嚣:上海是个大染缸,共产党的军队红着进去,不出3个月就会黑着出来。1982年,中队进驻南京路不久,就有腰缠万贯的商贾闻讯找来,想以每月一千元的价格,租借中队空余房间作为仓库,时任指导员夏光荣断然拒绝:“军人和商人是平行线,不能有交集!”

记者从十中队营区抬头望去,一墙之隔便是上海地标建筑“新世界”,这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每到夜晚流光溢彩。身处繁华深处,巡逻在“中华商业第一街”,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刻考验着这支队伍的忠诚与初心。一次,中队指导员杨泽楠奉命抓捕犯罪嫌疑人,对方见逃跑无望,掏出一叠百元大钞,乞求道:“钱都是你的,放我一条生路。”杨泽楠不为所动,将其扭送归案,当场缴获管制刀具6把,赃款38000余元。

岁月更迭,初心不改。当年,十中队前身部队挺进上海露宿街头不扰民;今天,新时代的传人走上街头,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十中队战士在南京路为民服务活动中为驻地群众修鞋

自1982年开始,十中队“雷锋班”坚持每月20日到南京路上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久而久之,附近很多居民在这一天早早前去等待。他们说,等的不仅仅是服务,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中队的影响带动下,130多家单位、千余名志愿者也主动参与其中,服务内容也由刚开始的修鞋、理发逐步拓展到健康、法律、心理等80多项。每月20号,军地单位撑起的爱民帐篷绵延近200米,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中华商业第一街”由此也被誉为“全国精神文明一条街”。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队“雷锋班”的战士们无法像往常一样在南京路为民服务了。不少驻地居民每月20号还是会到中队为民服务点等待,一些群众甚至还打电话到中队询问情况,担心部队搬了地方,以后再也不能见面。“其实,中队为民服务一直没有中断。”十中队“雷锋班”现任班长汪维巧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他们就经常采取小群多路的方式,深入社区、企业之中开展为民服务,并尝试探索出了“点对点”“菜单式”服务新模式。

开设为民服务点只是官兵播撒文明新风的一部分。几十年来,官兵还建立每月走进孤寡老人、走进自闭症儿童、走进残障人士“三个走进”机制,联合高校、医院、企业和律师事务所,开展对接一个贫困户、资助一个贫困生、建立一个图书站、设立一个医疗点“四个一”活动,让雷锋精神弘扬在申城的大街小巷。

十中队官兵在驻地养老院开展为民服务

家住黄浦区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多年来一直有个习惯:大年三十这天早早起床洗漱,穿上新衣,等待十中队官兵的到来。从1997年开始,官兵与黄浦区老年公寓爱心结对,每月都会前往老年公寓做义工,每年大年三十都会把老人请到中队,陪他们吃“年午饭”。年近九旬的查爷爷说:“这么多年,多亏中队的战士们照顾。十中队就是我们的家,战士们就是我们的亲人。”

忻鸿发是中队官兵陪伴时间最长的孤寡老人之一,他双目失明,常年卧床不起,膝下没有儿女。官兵得知后,主动当起了“兵儿子”,给他搞卫生、清垃圾、擦身体从不嫌脏,急事难事一个电话马上到场。20年春去秋来,忻鸿发逢人就说:“即使我有儿女,恐怕也做不到这样!”临终前,89岁的忻鸿发在弥留之际还发出呼唤:“战士们,我的孩子们……”

2018年初,家住塘桥街道的张燕君顺利入职心仪的单位,她第一时间将好消息与中队官兵分享。10年前,家庭经济困难的张燕君面临失学。中队官兵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天就凑了1200元钱送了过去。为了使张燕君能安心学业,中队团支部携手街道团委每月定期派人看望她和她的家人,并资助她直到大学毕业。如今,张燕君成为所在单位学雷锋的带头人,用实际行动反哺社会。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把为人民服务的基因植入血脉的十中队官兵,就像“火种”一样,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中队战士阴国君退伍后应聘当上了某餐饮集团南京路分店的店长。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十中队签订共建协议,带领员工参加中队的为民服务活动。在他的感召下,分公司每年有100多名员工参加无偿献血、到敬老院当义工,并设立专项资金资助贫困失学儿童。大学生士兵陈晨在中队是学雷锋标兵,退伍复学后,被大学聘为雷锋精神宣讲员。如今已是某航空公司副机长的他,在机组里成立了学雷锋服务小组服务游客,带领同事共同践行为民宗旨。

39年来,十中队累计照顾孤寡老人27名、残疾人12名、军烈属15户,资助16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为公益事业和慈善基金捐款300余万元,被表彰为“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责编:徐璐明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