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



     <<1 2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与政治委员邓小平一起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1945年9月指挥上党战役,以3.1万人的主力和5万民兵迎战国民党军正规军3.8万人,巧妙调动敌人,以少胜多,歼敌3.5万人,有力地配合了重庆谈判。10月,为粉碎国民党军打通平汉铁路抢占平津和东北的战略企图,集中主力6万人,并动员民兵10万,在漳河以北、邯郸以南的滏阳河套地区发起邯郸战役(亦称平汉战役),除争取新8军近万人起义外,共歼敌2万余人。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率部以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取得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1947年6月30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率12万大军在濮县至东阿间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经28天激战,歼敌4个整编师共9个半旅6万余人,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即远离根据地,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依靠人民群众,立足生根,并多次打破敌重兵围攻。9月起,所部与陈(毅)粟(裕)野战军、以及挺进豫西独立作战的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协同,转战江淮河汉广大地区,10个月共歼敌34万余人,解放县城100余座,开辟和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蒋介石从陕北和山东抽调10个旅回援,国民党军由重点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使全国战局发生了变化。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部队进行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同徐蚌地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了歼敌55万余人的重大胜利。1949年4月,参与总前委筹划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在马当至贵池间强渡长江,前出浙赣线,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和闽北广大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邓小平指挥第二野战军和第一、第四野战军各一部,向西南进军,出色地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大迂回、大包围和远距离追击的作战方针,大量歼敌。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西南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多人率部起义和投诚。进军西南作战解决国民党军10个兵团部、49个军部、133个师,连同地方部队共约90万人,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3省和西康省(今分属四川和西藏)大部,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割据西南、卷土重来的企图。12月,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和邓小平、贺龙一起,领导军民肃清匪患,恢复经济,进行土地改革,筹划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
  1950年冬,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是重视汲取各国现代军事科学成果,最早把教育训练提到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战略地位的领导人之一。在军事学院工作中坚持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教学和学术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军队的先进经验。领导了大规模的教材编写和翻译工作,亲自撰写、审定和翻译了一批军政教材。重视合同作战的训练,校订出版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翻译的苏军《合同战术》一书。在军事学院陆续开设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系,为后来建立各兵种指挥院校和形成完整的军事院校体系奠定了基础,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中级指挥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曾因所谓教条主义受到错误的批评。1959年后曾负责中央军委的战略研究工作。1962年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他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博采古今中外军事理论学术精华,运用于中国的革命战争。在用兵作战中讲究实事求是,敌变我变,强调“计划、命令是建立于最现实的情况上的,因此一切行动都应适应现实情况。但现实是辩证的,指挥也应是辩证的”。把唯物辩证法引入军事指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他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以及部队的教育训练都有丰富的论述。其军事著作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1992),构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刘伯承的军事思想)
  他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宋科)
<<1 2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