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长征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红军长征的奇迹,是理想信念和革命英雄主义支撑下的奇迹,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
军民鱼水情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
“要老公兄弟都去参加红军呀!”在福建省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当时的党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记载了红军长征前,宁化人民为红军筹集粮食、钱款和被装等工作。
“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云南寻甸县柯渡镇一座清真寺里,至今完好保存着红军当年留下的宣传标语,记录了红军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深得各民族群众拥护的历史。
1934年11月,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在长征史中,红军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有很多很多。可以说,正是人民群众支持着中国工农红军,踏下每一个有力的步伐。
“为什么宁化群众如此坚定地跟党走、支援红军?因为党和红军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原馆长陈端说,红军来宁化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后,打土豪分田地,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当时只要家里有人参加红军,苏区政府就颁发红军家属优待证,红军家属家里面的田地也会有人代耕代收。就这样,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红军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是群众自己的队伍。
人民是靠山
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这些宣传口号,是红军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的部分内容。
1935年5月19日,中革军委派遣红军先遣队通过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由泸沽前往大渡河。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国民党四川军阀对彝族群众的剥削压迫,当地彝族和汉族之间严重对立。在红军不断的宣传解释下,果基家支的头人小叶丹愿意与红军进行交谈,红军表达出刘伯承希望与彝族首领结为兄弟的意愿后,小叶丹十分高兴,这才有了著名的彝海结盟。
歃血结盟后,在小叶丹等的护送下,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向大渡河疾进,为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赢得了宝贵时间。
再将书页翻至江西于都。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8万余人在江西省于都县集结,准备进行战略转移。
那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面前:于都河宽有600多米、水深1~3米,河上没有桥,大部队要过河必须架设浮桥,而架设浮桥需要大量板材,怎么办?
于都人民心向红军,把家中可用的板材都捐献了出来。门板、床板、店铺板,只要架桥用得上,就没有人会留下一块,有的老百姓甚至把正在挂果的瓜棚都给拆了。当年一位70多岁的曾大爷,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材捐献之后,硬是把自己准备了多年的寿材都送到了架桥工地。
在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下,中央红军顺利渡过于都河。
永远一家人
“睡觉做梦想红军,红军个个笑盈盈。亲亲热热叫老板,和我就像一家人。”这首歌谣《想红军》,传唱的是云南禄劝人民对红军的怀念之情。
红军和人民群众永远是一家人。
在红军长征经过禄劝翠华村时,当年才8岁、家庭贫困的王刘氏遇到了一位红军首长,首长还送给她一件棉袄。王刘氏一直悉心保管着这件棉袄,此后常给子女讲起这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项英、陈毅的带领下,留守苏区的红军队伍坚持游击斗争,掩护和保证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有一天,游击队没收了当地土豪的一头牛。项英知道后,及时指示:“你们了解一下,看附近群众耕田缺不缺牛,如果缺,就把牛送给群众。”游击队到驻地附近了解情况后,向项英、陈毅反映,目前群众不缺牛,建议把这头牛杀掉,改善一下生活。陈毅表示:“牛可以杀,但要有福大家享,游击队吃一半,群众吃一半。”就这样,附近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牛肉。
1935年4月,中央军委纵队进入云南寻甸。一些红军战士不懂少数民族宗教习惯,看到村里的清真寺比较宽敞,就在里面生火、做饭。发现这一错误后,朱德总司令亲自向当地群众道歉,并且安排宣传员用紫红土在墙上写下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大幅标语。红军离开村子时,有一匹军马怀孕了,清真寺阿訇金光明想将自家的骡子送给红军,而红军将这匹怀孕的军马留给了金光明,换了他家的骡子。
无疑,长征是一次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今天走好新的长征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