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刊发解辛平文章:全球战“疫”的中国答卷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解辛平 发布:2020-04-08 03:10:17

全球战“疫”的中国答卷

——写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之际

■解辛平

春回大地,生机勃发。

4月8日零时起,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这座感天动地的英雄城市,正在恢复往日的生机活力。此时的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不断推进。

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次疫情,也是一次世界危机、全球灾难。迄今,全球确诊病例突破120万例,疫情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让世界几乎每个角落都感受到了它的影响。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越过了疫情防控最险最难的那段峭壁悬崖。

“中国竭尽全力保护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受病毒感染。”疫情暴发之初,中国用自己的巨大牺牲和卓有成效的防控举措,让世界又一次刷新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知。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全球疫情防控的“上半场”,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为世界赢得了时间、作出了贡献,书写了令人信服的“中国答卷”。

大战大考,疫情检验一切。

回眸这段不平凡的历程,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应被缅怀,每一次凡人义举都应被铭记。中华民族无论面对多高的险峰,从未失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中国人民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总有人披坚执锐、逆行出征。

回眸这段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有经验,有牺牲,也有教训。我们记录这段历史,是为了致敬那些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身影,更是为了坚定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庚子战“疫”是一场遭遇战。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2020年,它再次提醒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片坦途。

但是,正如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的很多磨难一样,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一)

早春樱花绽放枝头,方舱医院陆续“关门歇业”。3月10日,“封城”47天的武汉迎来了一个特殊时刻。

这一天,习近平主席从首都北京飞抵这里,看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勇士们,看望这座英雄城市的英雄人民。

不经意间,习主席走进社区抬头仰望、向楼上群众挥手问好的照片,在网络上刷屏。

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这是习近平在东湖新城社区考察时,向在家隔离居住的居民挥手致意、表示慰问(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镜头定格的瞬间,传递着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仰望人民,人民至上”——一位武汉网友写下了这样一句留言。

那一刻,人们更加强烈感受到,亲自指挥这场战“疫”的14亿人口大国的中国领导人,与正在疫情中抗争的人民始终心手相连、情感相通。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的依靠;人民,是共产党人心头最深沉的牵挂。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总书记的习近平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4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时,习主席深情回答:“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现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大国战“疫”,习主席念兹在兹的是人民,思虑最多的是人民。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后,习主席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短短8个字,既是习主席对各级政府的要求,也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当疫情在世界范围暴发,一些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遭受民众诟病时,“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更彰显出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大国战“疫”,习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

1月7日,第一次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1月25日,第一次在大年初一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2月23日,第一次把电视电话会议开到每一个县(市、区、旗)、各人民团体以及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团级以上单位,直接面向17万干部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战“疫”打响以来,习主席的日程安排密集而忙碌,每天都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湖北派出中央指导组;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号召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每当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最关键的时刻,习主席都作出高瞻远瞩的判断、审时度势的决策、科学周密的部署,指挥若定、运筹帷幄。

“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大国战“疫”,人民领袖始终和人民战斗在一起。

人民疾苦系心中,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社区街头,习主席戴着口罩出现在公众视野,同普通群众一样接受体温检测;在定点医院,习主席与患者视频连线,为他们加油鼓劲;在武汉实地考察,习主席叮嘱各级干部“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

2月10日,习近平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门诊楼一层运行监控中心,通过监控画面察看患者住院诊疗情况,并视频连线正在病房值班的医务人员。

“在疫情面前,中国政府展现出坚定的政治决心,采取了及时有力的举措,令世人敬佩。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展示出卓越的领导力。”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到访北京,全面了解中国高效战“疫”的真实情况后,发出由衷赞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越是到了艰难困苦的关键时刻,越离不开砥柱中流的主心骨,越离不开凝聚力量的坚强核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卓越领导力,正是中国人民坚定自信的力量之源。

 

(二)

鼠年春节,因为一场突发的疫情,淡了几分年味,也少了红红火火的色彩。但放眼疫情下的神州大地,另一抹“中国红”却在顽强绽放——

在驰援武汉的逆行队伍中,在收治病人的定点医院,在承载乡情的村庄入口,在复工复产的工厂车间,一面面镰刀锤头的旗帜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智慧和力量。

“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在疫情最严重的生死关头,几乎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庄、每一个检查点、每一所医院,都有鲜红的党旗猎猎飘扬。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在党旗前宣誓(2月1日摄)。

旗帜在,党的战斗堡垒就在,群众的主心骨就在,战胜疫情的希望就在。

鲜红的党旗,是凝聚人心的灯塔。打开微博,一条条带着“乡土气息”的防疫横幅登上热搜;点击抖音,一段段夹杂各地方言的防疫广播成为爆款;翻开朋友圈,众多来自基层党组织的“硬核”防疫办法意外刷屏……

所有这些,体现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组织能力。正是得益于党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才形成了抗击疫魔的强大合力。

一个个党组织,就是全民抗疫的坚强堡垒。中国有上百万个村庄和难以计数的社区,春运又带来数亿人口的迁移流动。疫情之下,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却能按照防疫要求网格化组织管理,这是许多国家和政党不可想象的奇迹。而奥秘,就在于9000多万共产党员和直达基层的各级党组织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

为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压倒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她能“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

因为这个政党的根脉,深深扎进华夏大地;因为这个政党的血脉,紧紧连接各族人民。“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2月1日上午,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10名队员被批准“火线”入党。解放军报记者 范显海 摄

武汉,这座以武昌首义载入史册的英雄城市,对风雨如晦的故国山河,有着更加深刻的历史记忆——

辛亥革命后,形形色色的主义、大大小小的政党登场亮相,却最终都是昙花一现。究其缘由,最根本的是不了解脚下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历史是什么??“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历史学家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今天,历史之光投射到新时代的天幕上,照亮的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和未来。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主席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初心,是一个政党砥砺奋进的原动力、穿越风浪的“定盘星”。

“到武汉去!”“到抗疫一线去!”雪花般的请战书上,鲜红的手印,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临近退休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毛青,在抗疫中成为“50后党员突击队”的一员。他翻看战友们的请战书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3月8日,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在武汉抗疫前线举行,有着48年党龄的李兰娟院士担任领誓人,带领46名火线入党的同志庄严宣誓。截至3月20日,全国在抗击疫情一线发展党员近两万名。“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一场罕见的疫情,把共产党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形象,更加密集而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驱散黑暗的夺目光焰。

疫情暴发之初,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刻意称之为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时刻”——言下之意,疫情不仅会重创中国,也将重创人民对共产党的信任。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如果到头来是中国共产党给我们都上了一课,那可怎么办?”外媒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在全球疫情日趋严重的今天,是那样的耐人寻味。

 

(三)

病毒,挑战的是人体免疫机能;而疫情,考验的是国家制度体系。

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社会而言,这是一次近乎极限的压力测试。

什么叫令行禁止?疫情如火,测试组织指挥体系是否高效灵敏。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军队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0000多名医护人员星夜驰援。封城封区、休业停课,各地采取极其坚决果断的措施阻断传播途径,广大群众自觉居家隔离,人人都在为抗疫作出贡献。

什么叫举国动员?疫情如山,测试各方面资源储备是否坚实雄厚。疫情防控所有物资由国家统一调度,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

这张标注了日期的拼版照片显示的是武汉火神山医院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的过程,历时10天(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什么叫一呼百应?疫情如魔,测试党心军心民心是否高度凝聚。从人员物资调配、交通运输管理到社会秩序维护,从城市社区、集镇乡村网格化管理,到对每一户家庭的动员引导,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短短一个多月,中国由“抗击疫情的主战场”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这样评价:“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中国的飞速发展有何奥秘,一直以来,这是许多国际观察家苦苦思索的课题。这一次,当世界各国面对同一张考卷,答案就浓缩在这场全球战“疫”的中国答卷里。

中国自信源于中国道路。就在5个多月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今天这场战“疫”,就是这种显著优势的生动实践。它让世界看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活力、治理潜力,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制度自信。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党中央一声令下,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整个国家机器开足马力,全速运转。

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几十支医疗队,数千名医护人员踏上征途,支援湖北抗击疫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月11日 发)

有一种支援叫“对口帮扶”,兵“桂”神速、“湘”互扶持、竭“晋”全力、鼓足“赣”劲、力“皖”狂澜、“粤”来越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地理上相距遥远,这一刻生死相依。

有一种支援叫“倾囊相助”,“东齐鲁”“西华西”“北协和”“南湘雅”,中国医学界4家“百年老店”尽锐出战。

有一种支援叫“山东搬家式”,从蔬菜、口罩、水饺,到除菌洗衣机、取暖设备,各种物资应有尽有……

这一幕幕场景,如此动人,又如此熟悉。汶川地震后“一省帮一县”的对口支援,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无不应验了邓小平同志那句著名论断:“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国家制度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国家制度体系的优劣,人民最有发言权。新中国成立70多年,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雄辩证明,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将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国家制度体系效力如何,风险挑战是最好的试金石。新中国成立70多年,屡屡抵御地震、洪水、泥石流、雨雪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战胜天花、血吸虫病、疟疾、“非典”等重大疫情——事实有力表明,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总结经验教训中砥砺奋进。这次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个契机。经历战“疫”洗礼,中国人民将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

 

(四)

大国战“疫”,世界见证中国力量。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气吞山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让人想起毛泽东同志1958年挥就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消灭了肆虐华夏2000多年的血吸虫病。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如今,新时代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技术基础。抗击新冠病毒这个“瘟神”,我们显然更有底气。

今天的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接近100万亿元,是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拥有全世界最齐全的产业体系。疫情防控大战,中国展现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强大实力、深厚潜力。

国家战“疫”,打的是后勤保障战。疫情暴发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迅速拔地而起,武汉16家方舱医院陆续开舱,86家定点医院新建改造完成。短期内,5大类医疗物资企业复工复产率,加上转产、扩产后的开工率,达到和超过100%。

某企业防护服生产车间。来源:求是网

“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众多企业快速实现跨行业转产,全国防护服日产量从疫情初期不足2万件迅速增长到50万件。

国家战“疫”,拼的是科技创新能力。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技术。面对疫魔,科研人员快速测出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后,研发出检测试剂盒,筛选出多种可能有效的候选药物,疫苗研发多条技术线路并行推进,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

大数据筛查密切接触者,AI智能机器人在新建的医院里穿梭送药,无人机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5G视频远程会诊等成为抗疫新手段……在全国各地抗疫战场,先进科技、创新成果大显身手。

国家战“疫”,考验的是基本民生保障。“封城”之后,武汉市投入800余台公交车用于超市到小区的物资配送,投放低于市场价的1800吨市级储备肉,5家大型商超为低收入群体供应价低量大、至少3个品种的“特价蔬菜包”。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传递出一个信息:武汉不是孤城,湖北不是孤岛。

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那段时间,偌大的一个国家,水电不停、暖气不停,通信运输不断、物资供应不断,南来北往的蔬菜水果依然新鲜……“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守住了民生底线,也就守住了疫情防线。

湖北省军区协调驻鄂部队成立了由130辆军用卡车、260余名官兵组成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担负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生活物资的网点和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各医疗单位运输建筑材料、医疗器材运输保障任务。解放军报记者 王传顺 摄

什么是国家力量?这场大战告诉我们,它是风雨来袭时最坚强的后盾、最可靠的依托。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国家力量平时似乎离我们挺远,然而它却始终像一道屏障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存在着,直到有一天出现新冠病毒这样的入侵,这道屏障突然崛起,释放出守护人民的强大能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论什么样的“病毒”,无论什么样的险阻,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当前,正在努力夺取抗疫最终胜利的中国,另一场战役同样波澜壮阔——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最后关头。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必将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伟大传奇。

 

(五)

在国家、人民危难时,人民子弟兵从未缺席。这次抗疫大战,受命官兵再次发起冲锋,以命相搏。

除夕寒夜,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的医疗队雷霆出征。

“解放军来了!”——这一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迷彩列阵的画面燃爆网络,给焦虑恐慌中的武汉市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这一夜,万家团圆的灯火中,回响着军队医疗队员的铿锵话语:“疫情不退,我们誓死不退。”

除夕,军队派出3支医疗队共450人乘军机抵达武汉机场,次日就加强到武汉地区指定接诊新冠肺炎病例较多的地方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从南昌起义开始,这支英雄的军队在党的旗帜下,总是在民族存亡的重要关头断头流血以从之,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勇往奋进以赴之。

诗人这样说:“洪浪涌来的时候,我看见了你/天塌地陷的时候,我看见了你/你用你的突击把希望托起/你不朽的身躯,化作一个民族的挺立。”在抗击疫情战场上,人民军队再一次把使命牢牢扛在肩上,把人民的生命健康高高举过头顶。

这是定格在人们记忆中的“最美压痕”——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郭玮没有想到,摘下护目镜和口罩,她疲惫的脸庞上那“毁容”般的压痕,在网友眼中是那样的美丽。那一天,关于“最美压痕”的微博话题,点击量超过了2.6亿。

这是感动整个春天的“最美泪水”——

面对随时可能被病毒感染的危险,火神山医院护士吴亚玲表现得分外坚强。得知母亲在云南昆明病故的那一刻,她却泪如雨下。病房里的她,“没法送母亲最后一程,没法给母亲最后一个拥抱”,只能面向家的方向,含泪三鞠躬。

火神山,被称为“长江边上的上甘岭”。1400余名军队医疗队队员,在这里与病毒展开殊死搏斗,一如当年烽火岁月那样英勇无畏。

2月4日上午,武汉火神山医院接收首批患者。解放军报记者 范显海 摄

进入病房前医护人员都要严格按照防控流程,认真做好防护服穿戴。解放军报记者 王传顺 摄

“为什么人民如此信任解放军?”前不久,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这个问题再一次被网友提出来。众多答案中,一位军事记者的回答获得最多点赞——

“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有个亲切的称呼:人民子弟兵。子弟兵,是人民母亲在呼唤这支队伍的乳名,让人想起血浓于水,让人感受到母子深情。”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为了人民——是我们这支军队的永恒宗旨;依靠人民——是我们这支军队的胜利之本。

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的司机胡欢,来自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他一直记得那天下达命令的场景——连长问有没有人想上抗击疫情一线,包括他在内的全连所有人都往前跨了一步。

12年前,汶川抗震救灾,就是这支部队——15名空降兵不顾个人生死,毅然从4000米的高空纵身跳下,空降震中茂县。

22年前,面对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还是这支部队——官兵们发出震撼天地的誓言:“誓与大堤共存亡!”

68年前,惨烈空前的上甘岭战役,也是这支部队——美军倾泻的炮弹把上甘岭山头削低了2米,也没能让他们后退一步。

人民军队从建军之日起,就与人民群众形成了天然的、血脉相通的、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这一点,是许多别的军队永远无法明白、无法理解的。

“我心中,你最重。”这一次,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子弟兵再一次用义无反顾的冲锋姿态,诠释着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宗旨。

 

(六)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一个强大的国防,一支强大的军队,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予人民最大的信心和底气。

时刻准备着——2020年这个春天,人民军队响应习主席号令,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练兵备战,“给人民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有一根弦我们紧绷着——”南沙上空,正在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海军航空兵某师战机直刺苍穹,飞向祖国最南端;

“有一种使命我们肩扛着——”中原腹地,中部战区空军某团运-20战机刚刚完成武汉抗疫物资投送任务,迅即进行任务转换,展开多个高难课目训练;

“有一片风浪我们紧盯着——”东海海域,东部战区成体系出动驱护舰、轰炸机、歼击机和预警机等多种装备,开展实战化课目演练,检验多军种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教神州起烽烟”,平时枕戈待旦,关键时刻才能不辱使命。正是由于时刻紧绷战备之弦,三军官兵才能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提供安全环境、坚强后盾和强力支援。

这一天,武汉天河机场,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地标。

分秒不差——2020年2月13日上午,震耳欲聋的发动机轰鸣声由远及近,6架运-20、3架伊尔-76和2架运-9军用运输机呼啸而至,每隔3分钟就精准降落1架。

2月13日,军队增派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乘坐运输机抵达武汉。解放军报记者 范显海 摄

这是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首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也是人民空军首次成体系大规模出动现役大中型运输机执行紧急空运任务。

同一天,从上海、广州、济南、太原等12个方向,经铁路运输,军队医疗队和45吨物资依次抵达武汉。

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检验人民军队改革成效的大考。军事观察家认为,这次中国军队参加抗疫虽然是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但体现的就是战争速度——进入状态快,部队集结快,行动展开快,它展现了一支军队的实战能力。

2月13日,军队增派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乘坐运输机抵达武汉。解放军报记者 王传顺 摄

历史的长河潜流向前,往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令人惊叹的进步。

12年前,汶川大地震震后13分钟,全军应急指挥机制紧急启动;震后5小时30分钟,军队第一支专业地震救援队飞抵灾区;4天之内,十几万大军冒着余震强行军进入重灾区,展开争分夺秒大救援……

12年后的今天,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病毒,人民军队以一个个更加精准高效的“第一时间”,清晰地刻录下战斗力增长的新维度。

第一时间启动——疫情发生后,军队迅即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与此同时紧急启动的还有联需、联采、联运“三联”工作机制,军委机关各部门密切协同、快速响应,由此获得应急行动效率的加速度。

第一时间响应——联勤保障新体制进入“战时状态”,仅用8小时就完成西安、上海、重庆3个方向3个架次共450名军队医务人员及随运物资紧急投送保障任务。

第一时间动员——国防动员系统着眼“面向三军、协调军地”职能使命,紧急动员,组建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全力保障武汉市民、各救治医院生活物资……

从“汶川答卷”到“武汉答卷”,人们直观地看到了一支军队在改革重塑后的全新面貌和胜战底气。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2003年抗击非典,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和她的战友们,成功研制“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让使用该药剂的一线医护人员无一感染;2014年远赴西非,抗击致死率高达90%的埃博拉病毒,最短时间内研制出抗病毒疫苗;今年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开展临床试验,又一次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从汶川抗震救灾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子弟兵履行使命的铿锵足迹,浓缩着人民军队的能力重塑和时代之变。战“疫”至今,一位国际观察员作出这样的评价——“中国军队在这次抗疫中的表现,配得上所有掌声。”

 

(七)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庚子春节,因为一场罕见的疫情,变得格外沉重。无数的人们,也因此与武汉这个远方的城市,一起惊心动魄、跌宕起伏。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医生赵宏,一腔热血请战:“作为医生,作为共产党员,人生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为民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

微博上未具名的一位普通医生,一身担当请缨:“现在病毒肆虐,祖国需要我们,一生中被祖国需要的机会也许只有一次!我自愿加入医院的各项治疗活动,无论生死。”

“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大灾如大考,考验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大灾如炼炉,熔炼着一个民族的精气神。

面对疫情,目之所及,无数个逆行的身影构成熠熠生辉的群体影像——

他们是受命出征的院士,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心怀大爱,把自己当战士,如铁人般拼命。

他们是闻令而动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雷厉风行,到达武汉即直抵核心战场,危急关头尽显英雄本色。

2月3日下午,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进入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解放军报记者 范显海 摄

他们是全力攻关的军地科研人员,把科研当战场,争分夺秒与疫魔赛跑,用科技力量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

他们是坚守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没有“最硬的鳞甲”,却以最温暖的情怀始终冲锋在前。

和平时期,我们的热血何以澎湃?我们的泪水何以滚烫?那是因为,太多的人们给了我们太多感动。

2月18日,社交媒体上一段30多秒的短视频看哭了无数人。穿着笨重防护服的武汉市第三医院护士长蔡利萍,追着殡仪馆的汽车一路小跑恸哭。车上,是她在这次战“疫”中殉职的爱人——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作为护士长的她,却无法护佑自己的爱人,原本约好的一起凯旋,变成了此刻的生离死别。

没有生而为勇,只是选择无畏。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医务人员确诊新冠肺炎1716例;其中,湖北医务人员确诊1502例。仅武汉市中心医院,就有4名不同科室的医生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殉职。

但,没有人畏惧。有的,只是医者仁心的生死坚守。

医患之间互相鼓励,是火神山医院看到的最多场景。解放军报记者 王传顺 摄

是什么支撑一个民族在灾难中不断创造感动世界的奇迹?历史学家的回答是“人民的品质”。

一位西方教授研究了中国的上古神话后得出结论:西方的神话,是听从神的安排,只有中国的神话是向自然抗争。他说:“中国人从来都是靠自己双手换取未来。”

这种绝不屈服的韧性,像一把利剑,在历次灾难中愈磨愈利,让疫情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变得不再普通——

“只要配合治疗,一定会好起来”,这句话,让人们记住了武汉方舱医院里那位戴着口罩躺在病床上静心读书的小伙子,也看到了普通中国人在灾难面前的“淡定”心态。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只是做了作为普通中国人应该做的事。”这句话,让人们记住了只身一人从海外“人肉”背回1.5万只口罩的15岁中学生赵珺延,也看到了“90后”“00后”群体的成长与担当。

回家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到家之前做好全身和行李消毒,到家之后把自己隔离在卧室,做到无一人因他而感染,这一“教科书式”的自我隔离,让人们记住了由武汉返乡的大三学生郭岳,也记住了每一个普通人在这场疫情中的贡献。

“我的遗体捐献国家……我老婆呢?”这封写得歪歪扭扭的遗书,让人们记住了47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肖贤友的无私与情义,并深深铭记在这场疫情中逝去的每一个普通生命……

这个春天,在这片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努力散发出14亿分之一的微光,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信仰之光、希望之光。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无数“扛着历史”的普通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魂。

 

(八)

最可贵者民族魂。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一个民族用磅礴的精神伟力,筑起了一座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有段时间,火神山医院隔离病房里,时常传来医护人员和患者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视频传到网上,让很多人的眼里泛起热泪。

如果说能在10天左右的时间迅速建起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是中国物质国力的一种象征;那么,在疫情面前,14亿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无疑是中国精神国力的象征。

诗人约翰·邓恩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从“汶川加油”到“武汉加油”,从“我们都是汶川人”到“我们都是湖北人”,传递着一个不变的心声:14亿中华儿女就是一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是中国力量的内在魂魄。

作为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武汉封城创造了人类史上的“首次”。车站停运,口岸关闭,无数团聚的相约落了空,更有逾5万居民直接卷入疫情的漩涡。

作为一个瞬间按下“暂停键”的大城市,武汉封城同样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无数居民自觉做到“不出门、不串门、不聚集、不任性、不溜达”,人们守望相助、温暖彼此,为了自己深爱着的这个家园。

封城以后,所有公共交通中断。54岁的何辉主动加入志愿者车队,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下班。他跟家人说,“我有一分力量就出一分力量”。后来他被感染了,于2月3日不幸离世。

何辉的去世,没有让其他志愿者停下勇敢的脚步。有数据显示,封城之后,武汉市有6000多名网约车司机加入志愿者队伍。他们中,有武汉人、外地人,也有在武汉生活了7年的外国人。

“晚8点不唱不散。”2月8日晚,数万自我隔离的武汉市民,自发打开各家的窗户,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声音从千家万户传出,人们互相传递信心、加油鼓劲。

“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武汉人民展现出了不怕牺牲的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还有甘于奉献的精神。”?3月10日,习主席视察武汉时动情地说。

疫情是一次磨砺,也是对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的强烈激发。邓拓在撰写《中国救荒史》一书时说:“我国灾荒之多,世界罕有,就文献可考的记载来看,从公元前十八世纪,直到公元二十世纪的今日,将近四千年间,几于无年无灾,也几乎无年无荒。”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的各种灾难,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对师生发出这样的“爱国三问”。习主席指出,“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在灾难面前,每一个爱国行动都是那样生动而具体。

2020年1月31日,南京上坊公安检查站,一名车主将一箱口罩送到民警手上。

民警:你贵姓啊?车主:免贵,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在全体中华儿女奋力抗疫的今天,这既是对“爱国三问”的回答,更是对“中国精神”的注解。它明白地告诉世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

有人这样比喻:再大的天灾除以14亿也会变得渺小,再小的爱心乘以14亿也会无比强大。越是遭遇艰难险阻,越是团结一心;越是在重大危急关头,越是能充分显示出非凡的凝聚力,这已是被历史和现实不断验证的中国逻辑。

“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为世界各国防控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经此一役,闪耀着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伟大精神,正成为国际社会解读“中国为什么能”的重要提领。

 

(九)

灾难是一面镜子。大江大河,大风大浪,一枝一叶的浮沉,往往映照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

时代是出卷人。在这场大考中,人们再一次发现,一个从容自信、生机勃发的社会主义中国,正穿越风霜雨雪,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自信,脚步也更加稳健!

我们是答卷人。在这场大考中,历史再一次证明,国家为广厦,政党是栋梁,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人民是阅卷人。在这场大考中,世界再一次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疫,赢得了人民的普遍赞誉。在这场严峻考验中,中国人民又一次向世界展现出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历史是一堆灰烬,而灰烬深处有余温。

公元前430年,一场大瘟疫让雅典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古希腊文明自此消逝于历史长河。

公元164年,罗马帝国暴发第一次大瘟疫,国家遭受重创;公元250年,又一次大瘟疫,让罗马帝国减少了2000万人口,这个庞大帝国自此走向消亡。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唯有那些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天灾人祸的民族,才能逐步走向辉煌和成熟。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历史的河道行走越长,走过的艰难险阻越多,反而更加蜿蜒绵长,百折往前,直至冲出一片汪洋大海、强国气象。

在这场全民抗疫中凝聚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是1998年抗洪精神、2003年抗击非典精神和2008年抗震救灾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华民族在生死考验中铸就的又一座精神丰碑,必将成为我们穿过未来风雨的信心之源。

我们在这场灾难中崛起、思考,并重新出发。我们在这场大考中积蓄力量,准备新的跨越!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胜利必将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