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印尼海啸预警看国防应急动员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杨红亮、章永明  时间:2012-04-28

    今年4月11日16时38分,印尼发生了里氏8.5级大地震。吸取了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的惨痛教训,在这次地震发生后,印尼气象与地球物理局、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迅速向位于印度洋地区的近海国家发布了海啸预警。两个小时之内,海啸警报在多个国家响起,我国相关驻外使领馆也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警机制。虽然是有惊无险,但此次地震后的海啸预警机制,有效提高了印度洋地区国家应对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也从另一侧面带给国防动员应急能力建设些许启示。

    信息第一,优化预警系统平台

    印尼是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的重灾区,灾后印尼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了预警中心。2008年11月,印尼耗资1.3亿美元启用了一套全新的海啸预警系统。这套系统凭借安置在印度洋水域的地震仪、深海预警浮筒和潮汐测量计,经由卫星向预警中心传送震级、震源、浪高等动态数据,供预警中心评估发生海啸的可能性及破坏程度。这一系统为动员机构快速决策、有效处置灾情、险情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防动员要充分发挥应急功能,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就要搭建起预警平台。从我国实践来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往往是通过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来具体实施的,这就需要能将多方位的资源和力量整合到一起。国防动员因其对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和精神力等多项资源具有较强的调配能力,完全可以将动员预警系统与各行业建立的单灾种预警系统结合起来,通过硬件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一个军地联动、互联互通的预警平台,提高预警效能。

    多措并举,保持信息及时畅达

    发布预警的目的是让受突发事件影响的人们能够及早采取防范和避险措施,规避其不利影响。保证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畅达,能为受影响地区的民众尽可能争取避险时间,从而大幅度提高应急处置效能,减轻灾害和事故造成的损失。这次印尼海啸预警充分反映了快速及时传递预警信息的优势。据印尼气象与地球物理局地震处主管苏哈尔约诺透露,印尼海啸预警中心能在收到信号后3分钟内完成数据的处理与发布。可见,信息的及时畅达是预警质量的保障。

    要提高警报信息传递和发布的效能,就必须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充分运用网络、手机、电视、广播等现代传媒及时将信息传递出去。比如美国的紧急警报系统就是全方位多部门传递信息的典型。该系统涵盖了美国绝大部分的短波和调频电台、电视台和户外广告媒体等多种传播媒介,担负着向民众及时发布重大灾害警报的任务。

    对国防动员系统而言,快速动员是其关键所在。要高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国防动员系统也必须及时获取和传递各种情报信息。在玉树地震中,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能在12分钟之内收到中国地震局的灾情通报,迅速按预案启动机制,调动力量队伍,展开救援,体现了我国国防动员力量在突发事件中的高效参与。充分发挥国防动员的应急功能,就要构建完善的通信网络,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在预警信息的高效传递、实时共享、快速分发上下功夫。

    以人为本,增强民众防范意识

    发布海啸预警后,印度洋地区的近海国家都采取了有效措施,组织民众进行科学防范。比如印尼政府要求班达亚民众撤至地势较高区域,以防海啸来袭;泰国对普吉、甲米、拉廊、沙敦、董里、攀牙6府的海滩实施紧急疏散,组织居民向高处撤离。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民众是亲历者和受危害的直接客体。所以民众对于预警信息的理解和响应程度,直接决定应急预警系统的成效。应急预警往往包括预警的级别、预警的灾种、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如果民众对这些信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没有一定的灾时心理适应能力,势必会影响到避险逃生的效果。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加大应急应战的宣传教育和训练演练力度。结合国防动员与人防宣传教育,以及国防动员演练、防空警报试鸣等活动,对广大人民群众加强战时和平时发生重大灾害时的预警信号识别、心理调适等知识的宣传,开展应急逃生、紧急救助、心理疏导等技能的训练,以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提高民众在战时和灾时的自救互救能力。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