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与现代的对接 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义理与血性的重塑 让中华武德走进信息时代

——与国防大学部分专家及战略班学员的对话



来源:解放军报

2012-08-30 09:06

    编者按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挺立世界前列,必须完成历史传承与文化自信的融合彰显;一支军队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吸纳一切先进文化、尤其是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根固本,滋养肌体。

    “和谐、包容、义勇、崇理”。深受东方文明熏陶浸润的中华武德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焕发出夺目神韵,在推进军队建设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历久弥新的特殊作用。前不久,本报与国防大学科研部组织该校战略班部分高级干部学员与军内部分专家学者,围绕“让中华武德走进信息时代”展开座谈,不少观点,发人深思。

    ●面对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战场,我们更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弘扬传承中华武德文化之精华

    全球化不是单一化、技术化,其实质是国际分工的大调整大变革,世界在多样化基础上相互联系和依赖进一步加深,思想文化领域的软实力竞争更加激烈。轻视和放弃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把照抄照搬大国模式等同于追赶先进,是军事上的大忌

    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中华武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构成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纵览悠悠华夏史,武德文化兴则国富兵强,武德文化衰则国破兵废。当前,全球化已将世界网聚成一个“地球村”,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间战略博弈的要素,时时处处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安全抉择和安全走向。

    脱胎于冷兵器时代、淬火于机械化战争的中华武德文化再次迎来了彰显价值、全面发展的机遇。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副主任刘志辉认为,新形势下推进军队建设向信息化转型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完成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跨越,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特点,创新发展中华武德的新领域新内涵。

    空降兵某部政委、国防大学战略班学员范骁骏指出,全球化时代军事文化的开放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全球化不是单一化、技术化。轻视和放弃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把照抄照搬大国模式等同于追赶先进,是军事上的大忌。掌握自主话语权才有战略主动权,要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首先要有能力在文化上做到“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我们绝不能按照强权者的逻辑和伦理价值评判曲直,而要用具有我军独特优势、赢得世界普遍尊敬和认同的话语体系,来宣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传承武德文化,不是要用昨天的笔画明天的圆,更不是坐而论道,最关键的是要紧随历史前进的车轮,直面复杂挑战,弘扬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

    军队改革发展的动力,不仅在于科技的牵引和潜在对手的反向激励,更在于军人尚武精神。和平年代的军队唯有时刻保持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才能在承平日久中不颓唐不懈怠,擦亮令敌胆寒的精神锋刃

    中华武德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使深沉厚重的武德文化走出历史的雾霭,乘时代之风而上,应转型之机而发,不断焕发崭新活力呢?

    某集团军军长、国防大学战略班学员戎贵卿指出,中华传统武德文化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其忠、勇、仁、义的精神内核,在信息化条件下依然历久弥新。武德之首在于“忠诚”。弘扬传统武德文化,首先要把“听党指挥”之德内化于心、固化于魂。传统武德倡导内“和”外“义”,新形势下我们对内要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带兵,巩固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对外要积极利用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机遇,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形象。

    “尚武”是中华武德的核心,是民族独立强盛的动力。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主任方昱钢认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动力,不仅在于科技的牵引和对手的挑战,更在于军人内心世界的崇高追求。和平年代的军队唯有时刻保持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才能切实打牢广大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准备打仗”的思想基础,才知道转型时期的军队“为何转、向哪转、怎么转”。

    正视传统武德文化中海洋内涵的缺位,增强国民海洋观与海权观迫在眉睫。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国防大学战略班学员王华勇认为,历史上漠视海洋曾给我们带来沉痛教训。现今,世界上新一轮海洋开发和争夺已呈逐鹿之势,我维护正当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文化是战略的底蕴,人民海军站在保卫海疆、经略海洋第一线,既要大力宣扬中华传统武德“止戈为武”“以德服人”“兼爱非攻”“和合包容”等价值理念,又要借助联合军演、舰艇编队远航、组织海上实兵演练等活动,提升我海上作战能力,彰显我海上军事实力,达成“海晏国安”的效果。

    ●真正的传承不是厚古薄今,更不是对历史的克隆复制。武德文化枝繁叶茂的基础要深深扎根于信息化的土壤,在扬弃中创新

    为价值观而战的军队才是真正令人敬畏的军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集中揭示了信息化时代军人“武德”的精髓要义,体现了弘扬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和谐统一

    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自强,是中华武德薪火相传、代代相续的根本动因。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却愈挫愈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武德文化的传承。刘志辉谈到,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新发扬和振奋了“中华武德”,从而重塑了中国军人乃至全体国人的精神世界,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

    信息时代,加快推动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努力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已成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题中要义。新型武德文化只有通过持续深入的创造性转换,才能内化为广大官兵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和道德人格。

    范骁骏认为,当前应着力抓好“四个转换”:一是以核心价值的转换塑造当代军人之魂。为价值观而战的军队才是真正令人敬畏的军队,必须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部队建设的铸魂工程和务本之举紧抓不放。二是以理性话语的转换启迪当代军人之智。武德文化的生命力,源自对战争发展规律和军队建设规律的正确认知和准确把握,必须以先进军事理论的发展来推动新型武德文化建设。三是以意志品格的转换锤炼当代军人之勇。和平时期,军人阳刚之气的养成主要依托文化的熏陶。只有使闻战则喜、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气度和作风融入血脉,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将军人的武德修炼外化于行。四是以建功路径的转换彰显当代军人之威。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实践,正在深刻改写着我们原有的武德观念,我们应更加注重将终身学习、网聚联合、体系作战等观念诉诸实践,成为军人立功立行的新追求。

    ●联合作战离不开联合文化滋养,重塑信息时代武德文化的重中之重,是在推动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合文化上下真功夫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场的基本作战样式,处在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军队,要把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合文化作为新型武德文化塑造的重心,以联合文化牵引和助推军队联合作战体制建设的深度融合

    《周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打赢信息化战争这种人类有史以来创造性与科技力高度融合的战争、这种我军从未经历且仍在不断嬗变的新质战争,仅靠技术规制的拉动和揣摩先行者的亦步亦趋是不可能的,只有道器并用,培固独具特色的联合文化,方可以变制变。

    中华武德历来强调“和合”理念。管子在《兵法》中指出:“和合故能谐”,意为内部协调一致,方可“全胜大胜”。《左传》讲“师克在和,不在众”。这些观念可谓中国早期联合作战思想的萌芽。方昱钢谈到,革命战争年代,我军之所以能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力克强敌,与各参战部队指战员听党指挥、高度团结、密切协同的优良武德是分不开的。我军培育联合文化有着良好的政治基础与文化土壤,新形势下,只要我们充分挖掘中华武德文化蕴藏在民族血液中的优秀文化因子,把“和合”传统上升为广大官兵高度自觉的联合意识,积极塑造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合文化,一定能建成“形神兼备”“体联神聚”的一体化作战体制。

    刘志辉谈到,信息时代的联合作战,不仅仅是编制装备、体制机制的联合,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联合、思想的联合、行动的联合。必须把“和合制胜”文化基因灌注到军队的整个作战体系、部队的联合演训中去,不断丰富联合血脉,逐步培养各级指挥员联合的价值理念、联合的思维方式和联合的行为习惯,从而为我军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助推增力。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