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不能“私人订制”


来源:解放军报  时间:2014-02-16

    2月11日是国际互联网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更好的互联网”,在“棱镜门”事件余波未平之际,这一主题的积极意义尤为突出。

    长期以来,国际互联网领域的“无政府”底色相当浓厚,网络攻击不时上演。一些国家更是打着维护安全的旗号,依仗技术优势大搞“私人订制”。

    “棱镜门”事件、“五只眼”情报联盟、“愤怒的小鸟”间谍风波等案例揭露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上至一国总理,下至普通一员,任何互联网用户都可能成为被监听的对象。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监听者可以获取大量涉及个人隐私乃至国家机密的数据。更可怕的是,这种监听行为并未受到有效监督和约束。如果说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公害的话,那么这种“私人订制”的监听行为就是国际互联网安全的公敌。

    不同于传统安全问题,网络安全的主客体界限并不明显,窃听的实施者不仅是互联网安全的破坏者,更是互联网安全遭到破坏之后的受害者。“棱镜门”被曝光后,美国在全球互联网安全领域里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受到了极大挑战,长久以来构建的道德基础瞬间崩塌,“美国制造”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抵制。这一切都在提醒美国,妄图依靠技术优势在互联网安全领域为所欲为并不现实。美国需要停止对互联网安全的威胁活动,更需要广泛参与到国际合作中来,毕竟美国自身也因为犯罪集团和恐怖组织的网络攻击而头疼不已。

    在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国界,21世纪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早已超越了国家的边界。传统的国家边界虽然可以阻隔人员和物资的运送,却无法完全切断数据信息的传输和交互,单纯依靠武装力量进行物理隔离的方法无疑像当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一样可笑,简单依靠技术优势大搞“私人订制”,也无法在这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斗争中独善其身。尽管各国在国家利益上存在冲突,但就如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一样,反对黑客行为和跨国网络犯罪、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无疑也是世界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由于各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不同,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关切有所差别,现阶段尚无覆盖全球的、统一的互联网安全法律,但不少国家早已出台相关国内法对其进行了规范,各国在打击黑客、应对网络病毒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充分尊重信息领域国家主权、利益和安全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搞“私人订制”,与邻为善而非以邻为壑,互联网安全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才能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