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1月,英国和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联盟,企图利用法军陷入西班牙之机击败拿破仑。但奥军行动迟缓,拿破仑得以迅速调集军队迎战。4月,法军五战五胜,击退进入巴伐利亚的奥军,并于5月13日再占维也纳。奥军在卡尔大公指挥下顽强抵抗,于21~22日在阿斯珀恩-埃斯灵之战中将法军击败,但未能乘胜追击,致使法军顺利撤退。拿破仑重新集结军队,于7月5~6日进行瓦格拉姆之战,将奥军击败。10月14日,双方在肖恩布鲁恩签订和约。 拿破仑战胜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地区。拿破仑帝国从原来88个省扩展到130个省,人口达7500万。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奥地利、普鲁士臣服于法国,俄国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 第二阶段(1812.6~1815.6) 拿破仑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同时,拿破仑的侵略扩张激起欧洲各国人民反抗,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尤其是侵俄战争的失败加速了帝国的崩溃。反法联盟各国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并取得最后胜利。 法、俄矛盾由来已久。两国表面上结盟,实际上在奥斯曼、波兰和中欧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为称霸欧陆,拿破仑以俄国破坏“大陆封锁”为由,集结“大军”60余万人(其中第一梯队44万余人),于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国。战争初期,法军拥有绝对优势,俄军被迫退却。9月7日博罗季诺之战后,法军进入莫斯科。俄军总司令M.I.库图佐夫率部转移至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卢加,威胁法军后方交通线。俄国军民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拿破仑的处境每况愈下,被迫向沙皇求和,遭拒绝。10月,法军冒着严寒撤退,俄军跟踪追击。11月26~28日,法军西渡别列津纳河时遭重创,几乎全军覆没(见法俄战争)。与此同时,法军在西班牙屡遭失败,被迫撤出马德里。 拿破仑军队在俄国的失败,成为欧洲爆发反拿破仑民族起义的信号。1813年2月,俄、普结盟。英、西、葡、瑞、奥相继加入,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拿破仑组建新“大军”迎击,5月经吕岑之战和包岑之战打败普俄联军。此后,拿破仑分兵据守易北河汉堡至德累斯顿一线各要塞。8月26~27日在德累斯顿会战中,法军虽取胜,但损失惨重。10月16~19日,双方进行莱比锡之战,萨克森军队倒戈加入联军,法军被击败,拿破仑率残部逃出战场。反法联军乘胜追击,进逼法国边境。1814年1月,联军20余万人进入法国境内。拿破仑集结约8万人阻击联军,在塞纳河流域迟滞联军达两个月,并于3月21日率部东进马恩河,企图把联军引离巴黎。联军不予理睬,全力向巴黎推进,于30日迫使巴黎守军投降。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利用人民对王朝复辟不满之机,离开流放地厄尔巴岛秘密潜回法国,再登帝位。俄、英、普、奥等国立即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出兵70万以彻底打垮拿破仑。拿破仑匆匆重建军队,主动出击,企图先击溃在比利时的英、普军队,随后回师迎击俄奥联军。6月16日,法军在利尼击败普军。18日在滑铁卢之战中,英军在普军配合下彻底击败法军。拿破仑再次退位,战争至此结束。 拿破仑战争延续15年之久,其直接后果是反法联盟取得了胜利,封建王朝复辟,但它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唤起了欧洲民族觉醒,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拿破仑战争对于武装力量建设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随着战争规模扩大,交战双方军队员额猛增,人力和物力消耗空前。战争中,军队编制渐趋稳定,师和军成为固定编制单位,在独立作战方向上则组建集团军;步兵、骑兵与炮兵的协同作战日趋完备。拿破仑继承法国革命战争期间所创立的军队和战法,强调以歼灭敌军为作战目标,坚持在决定性时间与地点集中优势兵力,以急行军和快速运动达成突然性,力图通过一两次决战决定胜负。法军摒弃传统的线式战术,创造了纵队与散兵相结合的战斗队形,从而加强了军队的突击力,多次以积极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欧洲各国封建君主在战争中被迫进行军事改革,以适应战争环境的变化。拿破仑战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军事领域的最新成就,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潘润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