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一艘在中国等待了百年的大船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特约撰稿 李庆

2011-09-28 10:40:36 来源:南方周末

 

 

  一百年前,航母催生了海上的国家战略力量的质变,这是制海权和制空权的开端。

    那也是中国航母梦开始的时候。这个梦,陈绍宽做过,萧劲光做过,刘华清做过,无数普普通通的的人做过,直到今天。

    “大国在崛起的路上注定是孤独的,”而“瓦良格”号航母仅仅是中国的“第一笔学费”。

    有人说,2011年是航母百年,也是中国航母元年。许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航母之梦,是从1928年一直做到了今天。

    痴迷海上堡垒

    1928年年底,一位中国海军高级军官给国民政府呈文,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

    呈文的军人叫陈绍宽,时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被否决,这令陈绍宽难以接受,他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提出辞职。

    蒋介石为了挽留他做出建设海军的承诺。蒋说:“我们曾讲要在15年以内,有建设60万吨的希望,照此看来,我们在5年以内,或者即可完成,与世界上列强的海军相抗,巩固我们的国防。”蒋并认为这60万吨里,应该包含3艘航母。陈绍宽随即打消了辞职的念头,出任海军部部长。

    是什么让陈绍宽如此痴迷于航母?

    一百年前,航母催生了海上的国家战略力量的质变,这是制海权和制空权的开端。

    “1910年11月14日和1911年1月18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柯蒂斯’双翼机完成了从‘伯明翰’号巡洋舰起飞和在‘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降落,如果从此算起,西方海军建造和运用航母已逾百年。”中国海军原副司令员张序三说。

    中国人也有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派出两名年轻的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赴欧洲观战,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从现代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

    1916年12月,两人先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考察海军,然后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亲临战场,体验欧洲海战场上异样的火药味。

    在1912年到一战结束时,英国共改建了15艘水上飞机母舰,这支海上新军为海战增加了新的看点。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奉命离开母舰出击,将一艘5000吨的土耳其军舰炸沉,令参战各国刮目相看。

    航母作为未来海战之神的雏形,令陈绍宽深受震撼,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连续参加了3场海战。欧洲海军传统强国技术、观念上的巨大进步,让陈绍宽把目光直接跳向指引海军未来方向的航母。

    就在陈绍宽以为他的航母梦近了的时候,抗战爆发了。他不得不暂时放下了那些纸面上的规划。

    日本从航母上起飞的战机频频轰炸中国城市时,日军在战争中的海空优势,再一次让陈绍宽认识到了航母的重要性。在抗战正酣的1943年11月,他又一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提出全国海军分四个军区,每个军区部署5艘航母,共计造二十艘,每艘航母的单价为18亿元。这个规划令包括蒋介石等人瞠目结舌。陈绍宽却说:“这笔钱国家是省不得的。”当时抗战正是紧要关头,陈绍宽也知道计划并不可即行。

    到了1945年8月,抗战即将胜利,陈绍宽感到这一次机会是真的降临了,他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等人,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该计划对几年前的规划作了修订,将拥有航母的数量从20艘减为12艘,分30年完成,目的是让国民政府接受这一方案。

    在第一个10年,计划先造1万吨和8000吨航母各一艘。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中国大地开始笼罩内战的阴霾,陈绍宽的航母梦破。

    航母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洗礼后,便一直雄踞“海上霸主”宝座,迄今尚未有一款常规兵器能从根本上撼动其地位。

    中国的航母梦,陈绍宽做过,萧劲光做过,刘华清做过,无数期盼祖国强大的中国人做过,这个梦,一梦到今天。

    中国不高兴

    中国人对航母最深刻的印象,来自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公开威胁。1949年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前夕,英国军舰“紫石英”闯入长江战区,与解放军渡江部队对射。事后,丘吉尔声称要派两三艘航母到远东去,到中国去。

    二战之后,航母坐牢了海上霸主的位置。运用航母进行战略威慑、随行战斗任务越来越成为海上强国的通常手段。而中国常常这种战略或战术动作的受害者。

    1994年10月,美国海军在未向中国事先通报的情况下,派遣“小鹰”号航母,沿中国领海边界巡航,在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侦测跟踪一艘刚刚完成远海训练的中国海军“汉”级攻击型核潜艇。

    1999年3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引爆台海局势,美军利用正常军舰调动的机会,安排第七舰队,连同正在波斯湾调返日本的“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以及属于第五舰队的航母“星座”号,于亚洲区内集结,摆出威慑台海的姿态。

    2010年,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因为“天安舰”、延坪炮战等一系列事件剑拔弩张,美国决定派航母参加与韩国在黄海的联合演习,勾起了中国人关于甲午战争的惨痛记忆。

    阻美航母进中国近海,是中国最大战略课题。“拥有航母的中国,将不再允许别人随意进行封锁遏制。”张召忠在媒体上撰文称。

    其实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提出:“必须大搞造船工业,……以便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战斗力量。”

    周恩来总理心中也有挥之不去的航母情结,1973年10月25日,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外宾时感慨地说道:“我们南沙、西沙被南越占领,没有航空母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再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的啊。”

    在航母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时,我们应记住一个晚上,两个人的谈话……

    八十年代末期,总参一位领导在接见外宾时说: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这个消息一出来,共和国第一任海军司令萧劲光当时轻轻重复着这句话:“中国不需要搞航母?”

    媒体发布这个消息的第二天,时任海军司令的刘华清就来到了萧府拜访。两代海军司令当天谈得很晚。萧老说,单纯的近海作战是防御不了近海的。刘华清说,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式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与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积极防御,当然包括战略退却中的进攻,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仗打起来只能望洋兴叹。

    时任海军司令的刘华清,就对日本搞航母有准确预测。从这个晚上开始,事情开始有了可能是不一样的发展。

    不久,刘华清司令向当时的总部机关领导汇报了关于航母的问题,他说:现在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无论是攻击型的或垂直短距离起降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美国、苏联都在大搞,其他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英国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搞;日本因为是战败国,宪法不允许搞,但搞起来也容易,过去就很有基础,现在技术、生产能力都很强,说搞很快就能搞起来。

    曾任海军司令一职达三十年的萧劲光,在纪念建军60周年撰文《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中特别写到:“要不要研究制造航空母舰和航母舰载机呢?我以为是需要的。”

    据2004年出版的《刘华清回忆录》所述,刘华清上将在上世纪80年代曾承认,“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在1987年就中国航母发展提出建议时,经费问题同样是他考量的重要因素,“从经费上看,在当前和分摊在今后每年中,并不需要花太多钱。”

    距离如此之近

    航母是世界上军事预算中最昂贵的项目,每一艘的造价不会少于1后面加10个零,尽管航母对于中国一如挂在天边的月亮,但科研单位和海军装备系统的深度论证研究工作,一直都在进行。

    30年来,包括前军委秘书长耿飚、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等在内的多名解放军高级将领先后登上美欧各国航母。

    中国大陆军人首次踏上美航空母舰,是在1980年5月,刘华清陪同国务院副总理兼军委秘书长耿飚访问美国,参观了“小鹰”号航母,对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006年6月17日,中国军方代表团在美国太平洋军事基地关岛,登上“里根”号核动力航母,观摩正在进行的美军“英勇盾牌”军事演习。代表团中有3名将军:海军副参谋长张磊愚少将、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凤景泉少将,以及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马健少将。

    美军战机从航母上起飞时,飞机被一个类似于大力弹簧的弹射器“弹”了出去。“里根”号舰艏和舰体中部的4个弹射器,每15秒就能发射一架飞机。马健将军询问美方陪同人员:“弹射器的功率有多大?”“弹射器能让飞机在短短3秒钟内从静止状态加速到206公里/小时。”美方陪同人员又形象的比喻:“每个弹射器每发射一次,能够把帝国大厦(美国纽约的一栋摩天大楼,共有102层)向上抬高6英寸。”

    科技的力量在推动着庞大的战争机器飞速运转。毕竟中国的航母技术落后国外太多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不断观摩外军航母,还先后购买了四艘国外旧航母,其中三艘来自苏联,分析、学习和模仿,无疑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部分。

    中国建立“蓝水”海军的雄心壮志,一次次在震撼中喷发。中国一直在思考,航母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7月9日,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对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马伦会谈时说,中国海军必须拥有自己的航母。

    2011年8月10日,当“瓦良格”从一个空壳变成了战略武器平台试航之后,喧嚣反而散去,“它对周边地区的认知影响是巨大的。”一位中国军事专家说。中国不想战争,欲以实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葛来仪认为,中国航母的政治影响,目前要大于军事影响。

    但阻止,不安,怀疑,一直是美国对待中国航母发展的关键词。在东亚、东南亚紧张局势持续升温,中国和日本、越南等国的政治、领土、经济争端不断爆发的情况下,中国打造一支航母舰队,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一直在积极利用从发达工业国家得到的一切机会,吸收、转化任何先进的国防技术,提高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这种战略决策在“瓦良格”号航母改装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有航母和如何用好它是两码事。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阿根廷拥有航母,但真正开战的时候,这艘航母不是往海上战场开,而是回家了,自始至终就吓得没敢出来打仗。

    解放军少将彭光谦说,“大国在崛起的路上注定是孤独的。”而“瓦良格”号仅仅是中国的“第一笔学费”。

中国拥有的四艘旧航母

南方周末记者 姚远

    美国媒体曾报道说,中国航母计划“在1994年-1999年间被美国拦截了多次”。事实上,在过去30年中,中国一直在为航母作技术准备。这中间,中国先后获得了四艘外国航母。


“墨尔本”号(HMAS Melbourne)(南方周末资料图片/图)

    第一艘是15000吨级的澳大利亚海军“墨尔本”号(HMAS Melbourne)。“墨尔本”号是英国“巨人”级轻型航母“威严”号的改进型,建造于1943年。1949年加入澳大利亚海军。

    1985年,澳大利亚在拆除关键的蒸汽弹射器、导航雷达等设备后,将伤痕累累的船壳以1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中国一家拆船公司。由于连自身动力都没有,唯一可以借鉴的便是它的斜向跑道甲板以及现代航母的构造。1985年,位于北京北部的一个空军基地出现了一个航母甲板的仿制品,使用J-8III飞机进行甲板降落和飞行甲板处理实验。1994年,“墨尔本”号被拖进船厂进行拆解。


“明斯克”号(Minsk) (CFP/图)

    第二艘为“明斯克”号(Minsk)。这是落户中国的苏联制造航母的第一艘。该航母属苏联海军第二代航母“基辅”级的第二艘。参数较原始型号略有变化。采用4台汽轮机,航速30节,续航能力达到4000-13000海里,1975年下水。1980年代,以海参崴为母港的“明斯克”号被日本视为最大的海上威胁。

    1995年,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因财政紧张,决定将该舰队吨位最大的两艘航母“明斯克”和“新罗西斯克”号当废铁卖给韩国大宇重工集团,尽管俄军方拆除或炸毁了武器和电子系统,但其技术思路仍让美韩惊喜。在俄罗斯的催促下,“新罗西斯克”号很快被拆成废铁。“明斯克”号本有望在韩国起死回生,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明斯克”号被韩国以530万美元转卖给中国的公司。1998年,经过大规模改造后,“明斯克”落户于深圳市盐田港,成为是一处大型军事主题游乐公园。


“基辅”号(Kiev)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第三艘是“基辅”号(Kiev),为“基辅”级首舰,也就是“明斯克”号的老大哥。标准排水量36000吨,满载排水量43000吨,最高航速32节,搭载飞机33架。1972年12月下水,1993年从俄罗斯海军退役。2000年8月,中国天马拆船公司以840万美元购进,2003年落户天津国际游乐港。


“瓦良格”号(Varyag) (威猛/CFP/图)

    第四艘就是“瓦良格”号(Varyag)。1998年中国澳门创津旅游娱乐公司以5000万美元从乌克兰购买,之前“瓦良格”号建造率已达68%,由俄海军以偿还债务的方式送给了乌克兰。乌克兰卖给中国时,美国以经济制裁横加阻挠,在出售给中国时,附加了拆除装备、破坏结构等诸多条件。瓦良格号作为苏联衰落的象征,是被驳船拖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爱琴海、好望角、印度洋、马六海峡,拖到中国的。2005年4月该舰进入大连造船厂的干船坞。进行重建和改装。在2011年8月10日,“瓦良格”号在中国焕发了新生。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