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



  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针,于1935年9月电令红四方面军及随同行动的红一方面军第5、第32军由阿坝和巴西、包座地区南下,并于10月5日在理番县卓木碉(今四川省马尔康县脚木足)公然另立党的“中央”。8~20日,南下红军发起绥崇丹懋战役,击溃川军6个旅,毙伤俘其3000余人。24日,又向宝兴、天全、芦山等地发起进攻,毙伤俘敌1万余人。继向名山、邛崃地区进击,11月中旬在名山东北的百丈地区苦战7昼夜,虽歼川军1.5万余人,红军也伤亡近万。1936年2月,红军在国民党军大举进攻的情况下,被迫后撤,于4月转移至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至此,南下的红军由约8万人减至4万余人,南下行动遭到失败。张国焘公开分裂党和红军并另立“中央”的罪恶活动以及南下失败的事实,从反面教育了广大指战员。在中共中央劝导和督促下,并经过朱德、刘伯承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于6月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取消另立的“中央”。 红军第2、第6军团离开湘鄂川黔苏区后,在湘中、黔东和黔西北地区转战3个多月。随后,又在乌蒙山区同国民党军5个纵队10多个师周旋月余,于1936年3月下旬突出国民党军的包围进至贵州省的盘县地区。接着进入云南省,于4月下旬从石鼓、巨甸渡过金沙江,7月2日到达西康省甘孜(今属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奉中共中央命令,第2、第6军团和第32军组成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7月上旬,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从甘孜地区北进,先头部队于8月10日占领哈达铺,进入甘肃省南部地区。红一方面军主力为了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于8月底由宁夏的豫旺堡地区南下,先后占领静宁县城以北的将台堡和会宁县城,控制了西安至兰州公路的一段。此间,中共中央根据全国形势以及红军和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红军3个方面军协力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张国焘则主张红四方面军西进青海和甘肃西北部。9月中旬,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岷州召开会议,否定了张国焘的西进主张,重新肯定了北上方针。但会议一结束,张国焘即推翻西北局决议,电令红四方面军迅速从兰州以西的永靖、循化渡过黄河,向凉州(武威)、永登地区前进。为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于9月下旬连电张国焘,恳切指出:“我一、四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合则宁夏、甘西均可占领,分则两处均难占领,并且尔后会合将不可能,有一着不慎,全局皆非之虞。”并令红四方面军停止西进,立即北上。此时,原定西渡地段已大雪封山,道路难行,在此情况下,张国焘遂率领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分别在甘肃省会宁城和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10月20日,国民党军开始大举进攻。25日,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部署,红四方面军第30军渡过黄河。随后,第9军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及第5军亦渡过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5日,红军总部电令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目前主要任务是消灭马步芳部,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11日中共中央决定:河西部队称西路军,成立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该部的行动。此后,西路军所属部队向甘肃西部进击中,不畏险阻,英勇顽强,克服了种种困难,同军阀马步芳部的优势兵力进行了4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歼敌约2万人,但西路军也遭到严重损失,到1937年3月中旬终于失败。李先念等率领余部翻越祁连山,穿过戈壁滩,进入新疆。在西路军失败之前,中共中央和军委于2月下旬决定,以红军第4、第28、第31、第32军组成援西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张浩率领下,准备西进增援西路军。3月中旬进到镇原、固原以南地区时,闻西路军已失败,乃停止行动。
  在此期间,国民党政府不顾中共中央一再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调集5个军对红军发动进攻。红军主力逐次由宁夏的同心城、豫旺堡之线向东向北转移。1936年11月20日,国民党军第78师1个旅另1个团进至山城堡地区。21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红二方面军配合下,对该师发起猛攻,经1昼夜激战,将其全歼。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对陕甘苏区的进攻,对国内和平的实现起了促进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红军三大主力北上抗日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实现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仍坚持内战政策。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第17路军将领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前往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为重,派周恩来等前往西安参加谈判,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此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继续斗争下,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共当地组织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支援下,战胜种种困难,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范围内的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闽北、闽东、闽中、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鄂豫边、琼崖(即海南岛,今海南省)等15块游击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并保存了1万余人的武装,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国民党政府采取北和南“剿”的方针,继续对南方各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加紧“清剿”,红军和游击队被迫奋力展开反“清剿”斗争。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对南方各游击区的“清剿”才陆续停止。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人民和部分爱国官 兵,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推动和领导下,纷纷组成抗日义勇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1934年11月,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开始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体。到1937年7月,部队发展到10个军另1个师,共3万余人。东北三省的抗日游击战争,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道路。曾从最多时的30万人减少到约3万人,但在战争实践中锻炼出一支英勇善战的新型人民军队,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指挥员,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情况的战略战术,为实现全国抗战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北京, 199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9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92。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92。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91。(李绍群)

<<1 2 3 4 5 6>>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
 
 
 
    
 

沪ICP证000263
关于本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

 Copyright © 2008 by http://www.gf81.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