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在华中战场,从8月13日开始,中国第三战区部队同日军进行淞沪会战。9月,蒋介石兼任战区司令长官,增调部队,调整部署,与日军鏖战。日军于11月初组成华中方面军(1938年2月改称华中派遣军),兵力增至22万余人。5日,日军两个师从杭州湾登陆,对上海实施迂回,淞沪守军开始全线撤退。12日,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中国军队的英勇奋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12月初,日军水陆并进,迅速突破国民党军江(苏)浙(江)防线,威胁南京。国民政府迁都四川省重庆市,军队撤出南京,退往浙赣境内。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肆意烧杀淫掠,杀害中国军民达30万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见南京会战)。南京失陷后,国民政府一面调集部队控制武汉及豫皖边地区,一面集结重兵于鲁中及淮南地区,企图牵制日军主力于津浦铁路沿线,迟滞日军溯长江西进武汉。从1938年1月开始,第五战区先后集中60万兵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域,同日军进行会战。3月20日~4月7日,在台儿庄地区取得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振奋了全民族抗战的精神(见徐州会战)。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及其附近地区,随即沿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向西追击。第五战区主力撤至豫皖边山区。为阻止日军西进,6月9日,国民党军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使豫、皖、苏三省的广大地区变成泽国,虽然暂时迟滞了日军的西进,但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造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1937年冬至1938年春,日军在华北对中国军队发起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在晋察冀边区反击日军“八路围攻”,第120师在晋西北反击日军“五路围攻”,第129师和第115师一部在晋东南反击日军“九路围攻”,共毙伤日军7500余人。徐州会战前后,为策应正面战场友军的作战,八路军在平汉、津浦铁路北段、邯郸至长治公路、临汾至大宁公路积极开展破袭战和伏击战,先后取得神头岭、响堂铺、午城井沟等战斗的胜利。第115师一部创建了以五台山脉为依托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成立晋察冀军区,另一部创建了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第120师创建了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129师及第115师一部创建了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依托山区根据地,进一步向平原发展,完成在华北的战略展开。1938年4月下旬,八路军主力陆续向冀、鲁、豫三省平原发展,协同当地人民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创建了冀南、豫北、冀鲁边、冀中、冀东等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山东各地人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创建鲁中、鲁西、胶东、清河等抗日根据地,并在年底将各地起义武装编成八路军山东纵队。新四军展开于皖南、皖中、苏南和豫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取得蒋家河口、韦岗等多次战斗的胜利,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正规战,在战略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军事著作,总结抗日战争10个月的经验,批驳“亡国论”、“速胜论”和轻视游击战争的错误思想,阐明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人民战争思想、持久抗战的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1938年8月下旬,日军以陆、海、空军约25万兵力,分别沿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北麓西进,企图合击武汉。国民政府调集约100万兵力,利用鄱阳湖、大别山和长江两岸丘陵湖沼进行抵抗。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进行积极的配合。在日军直逼武汉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中国军队于10月25日弃守。27日,日军占领武汉三镇。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省大亚湾登陆,进攻广州。国民党军未进行积极抵抗,于21日放弃广州。
  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解放区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主战场 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战线延长,兵力分散,财政经济困难。同时,中国人民坚决抗战,尤其是八路军、新四军在广阔的华北、华中敌后战场上消耗与牵制其大量兵力,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相配合,在战略上对日军构成严重威胁。因而,日军不得不改变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停止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改取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逐渐转移其主要兵力打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并将重点置于华北,相继从华中、华南及日本国内抽调7个师又5个旅加强华北方面军。这样,八路军在华北抗击日军侵华总兵力(不含关东军)达到50%以上,敌后战场(亦称解放区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 2 3 4 5 6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
 
 
 
    
 

沪ICP证000263
关于本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

 Copyright © 2008 by http://www.gf81.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