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结束,历时6年。战争进程可分为轴心国战略进攻和同盟国战略防御,双方战略相持和战略转折,以及同盟国战略进攻和轴心国战败投降三个阶段。
  轴心国的战略进攻 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意、日轴心国先后在不同战场上展开全面战略进攻,在遭到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后,其进攻锐势逐渐减弱,终于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城下、非洲战场的阿莱曼地区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域到达战略进攻的终点。
西线战场 德国进攻波兰,战火迅即燃遍北欧、西欧、东南欧和非洲。
  德国进攻波兰和英法宣而不战:1939年9月1日,德国以优势兵力对波兰发动闪电式进攻,迅速突破波军防线。英法对德宣战后,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并没有在西线对德军采取积极行动,致使波兰孤军奋战。16日,德军完成对波军主力的合围。17日,波兰政府流亡国外。同日,苏军越过边界侵入波兰东部,于25日进抵西布格河、桑河一线。华沙、莫德林等地波兰军民抗击德军,直到弹尽粮绝。28日,华沙陷落。10月6日,波军停止有组织的抵抗(见德波战争)。波兰战败后,西线顿时沉寂。法军静守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沿比利时边界据守,德国则忙于扩充兵力和调整部署。这种宣而不战的局面,史称“假战争”或“奇怪战争”。
  英法的军事理论与武装力量:英国因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强调夺取制海权,保卫海上交通线和进行海上封锁;推行欧洲力量均势政策和战时军事结盟政策,防止低地国家落入敌手;主张建设一支以装甲部队为主力的强大陆军,保卫海外领地,履行在欧洲的同盟义务。30年代中期,英国开始重整军备,但由于政府奉行绥靖政策,最高军事当局执行消极防御战略,武装力量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陆军数量不足,装甲部队刚刚组建。战前,英国拥有本土武装力量127.3万人(陆军90万人、海军18万人、空军19.3万人)、作战飞机51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370余艘(包括航母7艘)。法国推崇阵地战,企图依托筑垒阵地持久防御,待盟军到达后转入反攻,为此在法德和法卢边境构筑马奇诺防线,在法比边境构筑防御地带。这种消极防御战略直接影响其武装力量的发展。战前,法国拥有武装力量267.4万人(陆军243.8万人、海军12.6万人、空军11万人)、坦克3100辆、火炮1.4万余门、作战飞机3 3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00艘。
  德国入侵北欧:为打破英法海军封锁,在挪威建立威胁英国的海空军基地,德国决心抢在英法联军之前占领丹麦和挪威。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丹麦,迫使丹麦投降;同时入侵挪威,遭顽强抵抗。14日,英法联军在挪威登陆,但为时已晚,被迫退守北部纳尔维克地域。5月,德军闪击西欧后,英法联军于6月上旬撤离挪威,挪威国王和政府流亡英国。10日,挪威全境沦陷(见挪威战役)。
  德国闪击西欧、意大利参战、法国败降:德国在北欧得手后,于5月10日闪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出动空军袭击四国机场,使用空降兵抢占荷、比战略要地,其地面部队迅速突破比利时防线,促使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同日,W.L.S.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组成联合政府。14日,德军快速兵团通过阿登山区后,向色当、阿布维尔和加来方向实施突击,同时以部分兵力在马奇诺防线正面牵制。英法联军因判断和指挥失误,未能阻滞德军攻势。15日,荷兰军队投降。23日,德军坦克部队进抵距敦刻尔克20公里的运河区。28日,比利时投降。6月4日,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撤往英国。5日,德军向法国腹地发展进攻,突破魏刚防线后从东南和西南方向迂回巴黎,并进抵马奇诺防线后方。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进兵法国南部边境。14日,德军占领巴黎。17日,法国贝当政府宣布停止战斗,22日和24日先后同德意签订停战协定(见法国战局)。德国占领相当于法国本土面积3/5的北部和西部工业区,意军占领法国南部小块地区。非占领区建立以维希为首都的贝当傀儡政府。

1 2 3 4 5 6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