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军1941年夏秋攻势:1941年7月上旬,德军在三个方向上全面发展进攻。北方集团军群企图夺取列宁格勒; 中央集团军群企图围歼斯摩棱斯克苏军集团,攻占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企图围歼第聂伯河右岸苏军集团,夺取顿涅茨克及其以东工农业基地。苏军初战失利后转入战略防御和退却,最高统帅部调集战略预备队加强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方向,同时坚守列宁格勒、基辅和黑海沿岸港口。7月10日至9月底,双方主力在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辅地区激战。德北方集团军群从南、北两面进逼列宁格勒。苏联军民开始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中央集团军群开始合围斯摩棱斯克及其以西苏军集团,7月16日突入斯摩棱斯克城。苏西方面军多次反击未果。9月10日,双方转入对峙状态。德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发起进攻,9月19日攻占该城,26日消灭苏西南方面军。1941年夏秋,苏军在战略防御中损失惨重,但消耗和疲惫了德军,为莫斯科会战赢得了时间 (见基辅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列宁格勒会战)。
  莫斯科会战:德军在围困列宁格勒、占领斯摩棱斯克和基辅后调整部署,集中兵力直取莫斯科。苏军集中主力在莫斯科以西地区建立三道防线。9月30日和10月2日,德军先后在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方向发起进攻,突破第一道防线,10月18日突破莫扎伊斯克防线。苏联大部分政府机构和驻苏外交使团撤离莫斯科,斯大林坐镇莫斯科指挥作战。为粉碎德军进攻,苏军于12月5日举行反攻,击退德军,并于次年1月8日全线发动总攻,至4月20日向西推进100~350公里,粉碎希特勒的闪击计划。
  德军1942年夏秋攻势和苏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军在莫斯科方向失败后,改向南翼实施重点进攻。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令集中主力向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方向突击,夺取高加索油田,切断苏军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占领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和哈尔科夫。苏军接连失利,南翼形势急剧恶化。6月28日,德军在库尔斯克—罗斯托夫一线发起进攻,7月中旬进抵顿河大河湾,威胁伏尔加河和高加索。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组织防御。9月13日,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但未能占领整个城市。苏军的顽强抵抗,为斯大林格勒会战转入反攻阶段创造了条件。
  亚洲太平洋战场 中国坚持抗战,继续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打击日军。日军袭击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战火席卷东南亚,威胁大洋洲。
  中国坚持团结抗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后,日本对中国采取政治诱降为主、 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进攻,集中主力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至1939年,八路军、新四军抗击侵华日军总兵力的62%,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1940年8~12月,八路军向华北敌交通线和据点发动百团大战, 给华北日军以沉重打击。1941年上半年,敌后军民抗击日军扫荡。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1/6,人口由1亿减至5000万人,人民军队由50万人减至40万人。在正面战场,1939年春至1942年初,中国军队在南昌、随枣、长沙、中条山等会战中,抗击日军进攻和封锁。中国坚持团结抗战,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使日本无法北进苏联、西进印度和中东,并一再推迟南进时间,从而有力地支援了苏联,配合了美英的“先欧后亚”战略。
  日军袭击珍珠港:1940年6月法国败降和英国退守本土,为日本提供了南进良机。7月,日本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决定推行“南进”战略,以夺取英、法、美、荷在亚洲的殖民地,并切断西方的援华交通线,迫使中国屈服。日本与美英的矛盾随之激化。1941年4~12月,日美多次谈判,但无进展。10月18日,东条英机内阁上台。11月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12月初对美、英、荷开战。12月7日(当地时间)凌晨,日本海军袭击珍珠港,给美国太平洋舰队以沉重打击。8日,美英对日宣战。接着,中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对日宣战。11日,德意对美宣战。
  美国的军事理论与武装力量:美国强调综合运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手段进行战争;战争初期力避决战,主要通过“边缘作战”破坏对方作战能力,为击败对方创造条件;实行前沿防御战略,保卫西半球,避免本土作战;建立强大海军,夺取制海权,实施海上封锁,保卫海上交通线和海外基地;陆军主要在战争后期远征海外,与盟国军队协同作战;战略轰炸对于战胜敌人具有重要作用。1941年3月,美英确定“先欧后亚”战略,明确规定德国为主要敌人,大西洋和欧洲是主要战场。至1941年12月,美军总兵力164.4万人,陆军编有37个师、40多个航空兵团,海军现役舰艇900余艘(其中航空母舰8艘)。因对新技术兵器的作用估计不足,从而影响了空军和装甲兵的建设;由于本土不受直接入侵的威胁,平时没有建立严密的战备制度。

1 2 3 4 5 6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