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不列颠的空中进攻:法国败降后,德国乘机对英国进行和平试探并施加军事压力,遭英抵制。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下令准备对英国本土实施登陆作战(代号“海狮”计划)。为夺取渡海作战的制空权,德国从7月至次年5月对不列颠实施空中进攻,遭英国军民英勇抗击,损失惨重,未达预期目的(见不列颠之战)。 大西洋争夺战:战争爆发后,德国为迫使英国屈服,决定使用海军主力,采用小编队袭击战术,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破坏英国的生命线—大西洋海上交通线。至1941年12月,德意海军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舰船1100余艘、760余万吨。美国参战后,德国将无限制潜艇战作战范围扩大到北美至巴西海域。盟国投入大量反潜兵力,加强海上和空中反潜,并建立联合护航制度。德国缩小潜艇活动范围,在盟国护航兵力薄弱的中大西洋,采取大艇群袭击的“狼群战术”,1942年击沉盟国舰船770万吨。1943年3月,盟国召开大西洋护航会议,建立以护航航母为主力的反潜部队并采用新的反潜战术。5月,盟国护航舰队击沉德国潜艇33艘,大西洋之战出现转折。 东非和北非争夺战:为抢占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1940年7月初,驻东非意军从埃塞俄比亚向东非英军发动进攻,企图控制红海南部出海口。至8月底,意军占领苏丹、肯尼亚部分地区和英属索马里,后因补给困难和遭游击队抵抗被迫停止进攻。英军抓住时机调集兵力,于1941年1月中旬向意军发起反攻。5月20日,意军残部投降。1940年9月13日,驻北非意军从利比亚东部向驻埃及英军发起进攻,企图夺占苏伊士运河。英军寡不敌众,迅速东撤。意军实施追击,16日进抵西迪拜拉尼,后因补给困难停止前进。12月9日,英军发起反攻,至1941年2月6日歼灭北非意军大部。德国为救援北非意军,派E.隆美尔率部驰援。3月31日,德意军重新发动进攻,4月中旬再次占领昔兰尼加,包围图卜鲁格英军,后因得不到补充而停止进攻。11月18日,英军为解救图卜鲁格守军,向德意军发起进攻。12月7日,英军同图卜鲁格守军会合,并于1942年1月中旬收复昔兰尼加地区。1月21日,德意军再次转入进攻,2月7日进至艾因盖扎莱、比尔哈基姆一线停止前进。5月26日,德意军恢复进攻,于6月30日进逼阿莱曼。8月4日,丘吉尔亲赴开罗改组英军中东司令部。B.L.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德军对阿莱曼的进攻(见北非战局)。 德意入侵巴尔干:为取得日后对苏作战的南方战略基地和争夺地中海、北非和中东地区,德国决心入侵巴尔干。 1940年10月7日,
德以派遣军事使团为名,出兵占领罗马尼亚战略要地和油田。28日,意军从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遭顽强抵抗,被迫撤退。墨索里尼为挽回面子,命令意军于次年1月和3月两次发动进攻,均被击退(见意大利入侵希腊)。1941年3月2日,德军进占保加利亚,25日迫使南斯拉夫签署加入轴心国的议定书。27日,南发生军事政变。新政府拒绝加入轴心国,转而与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4月6日,德意对南斯拉夫和希腊发起进攻。13日,德军占领贝尔格莱德。17日,南军投降。16日,希军主力被围,20日投降。支援希腊的英国远征军匆忙从海上撤退。27日,德军进占雅典,希腊国王和政府流亡伦敦。5月20日,德军实施克里特岛空降战役,6月1日占领该岛(见巴尔干战局)。 苏德战场 苏德战争爆发后,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苏德战场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德国对苏联发动战略突袭: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编成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在波罗的海至黑海的1500公里战线上,向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3个战略方向发起闪电式进攻。苏联军民在J.V.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领导下进行卫国战争。德军三周内突入苏联国土300~600公里。苏联初战失利,处境险恶。 苏联的军事理论与武装力量:战前,苏联针对大战危险增长的现实,强调从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进行积极防御准备,对内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国防经济基础,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对外执行维护和平和反对侵略的政策;在作战指导上,既准备在边境上消灭入侵之敌,也准备通过战略防御和战略退却疲惫和消耗入侵之敌,伺机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至1941年6月战争前夕,苏军总兵力达537.3万人,拥有303个陆军师、1860余辆新型坦克和大量旧式坦克、6.7万余门火炮、2700余架新型作战飞机和大量旧式飞机、270余艘作战舰艇。其主要失误是热衷于建立“东方战线”,甚至以本国安全为由占领别国领土;积极防御的作战指导思想不落实,一度片面强调以战略进攻粉碎入侵之敌,忽视战略防御和战略退却;对于战争危机只有总的判断和设想,没有中短期和临战前的判断和对策;30年代一批高级将领被清洗。这些失误以及德国暂时的军事优势,是战争初期苏联严重失利的基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