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制裁”面面观


    技术加密“屏障”信息。即对信息进行伪装,使对方无法理解信息的真正含义。这样,即使信息被窃取或泄露,由于获取者难以识别,掌控的大量信息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信息盈余反而成了其决策控制的“桎梏”。此外,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处于优势的一方,有意施放大量无关信息,并将加密后的有用信息藏匿其中,使敌方对战场信息难辨真假,也就使得战场态势“透而不明”,陷敌于“信息洪流”造成的“战场迷雾”中。

    瘫毁节点“肢解”信息。载体与能量是信息存在和流动的两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信息就不能被获取、传输和处理,也就无法为指挥员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对信息流程进行“肢解”和“分离”,采取“硬摧毁”的方法,打击破坏敌指挥控制中心、通信枢纽、计算机网络节点等关键设备,“斩断”整个系统的信息链路,瓦解系统结构,就会使敌信息网络成为互不关联的“碎块”,整体功能无法发挥,信息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聚合优势“遮断”信息。信息的流通和作用过程可分为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宿三个环节,只要遮断其中任何一环,整个流程即遭破坏。在现代战场上,具备信息战能力的一方,只要充分发挥陆、海、空诸军兵种拥有的信息战武器装备的作用,合理配置、集中使用信息战资源,有效地压制、摧毁敌信息系统,剥夺敌信息获取能力,就能够割裂其作战部署,破坏其整体战力,使其处于孤立无援、充满“迷雾”的尴尬境地。

  病毒侵蚀“污染”信息。“污染”信息通常按照信息截流——信息变换——信息输出的程序进行,目的在于让对方获得变质的信息。当前,军队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正朝着以计算机为核心,以通信为“神经”网络的方向发展,作为系统核心的计算机一旦染上病毒,整个信息系统就会被“污染”并陷入瘫痪。因此,有意向敌信息系统倾泻伪信息、废信息、“有毒”信息,阻塞、挤占敌信息渠道,就能抑制敌信息系统效能的正常发挥。(据《解放军报》文/李剑 李守林)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