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东欧八国的军衔制度与国防体系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被第二次世界大战耕犁过的千疮百孔的欧洲中部及巴尔干地区的废墟上,相继出现了8个新兴政权国家:南斯拉夫、罗马利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
  这8个国家连同前苏联被称作"东欧国家",它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而非纯粹的地域概念。二战中,这些国家遭到了德意法西斯的吞并、侵略、占领和奴役(民主德国除外),都是在苏联红军的"乌拉"声中(或强大军援下)获得解放的,都建立了共产党(或称工人党、劳动党等)领导(或执政)的政府。战后,它们或废除帝制,或驱赶资产阶级政客,或实行土地改革,经过民族民主革命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形成了由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东方集团)。
  尽管由于政治风云的演变,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在冷战时期先后脱离了由苏联"老大哥"一手控制的东方集团,但在政治地理上人们仍把它们计入东欧范畴。
  东欧8国的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欧洲历史上战事最多、灾难最重的地区,尤其巴尔干更被誉为"欧洲的火药桶"(20世纪最后一战--科索沃战争,也爆发在巴尔干)。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更"选择"了东欧……
  时光如梭,今天这8个"东欧国家"在冷战时期的历史已经走进了历史教科书。本文现将那个时期这8个国家的军衔制度(因陆军是这8国的主要武装力量,为节省篇幅,只列出陆军军衔标志)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阿尔巴尼亚(Albania)
  1939年4月7日,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
  1941年12月,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城市战斗小组--阿尔巴尼亚人民军的前身。
  1942年8月,阿人民武装开始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
  1943年7月10日,民族解放军总司令部成立。1944年5月24日至28日,第一次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阿第一届人民议会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阿第一届人民民主政府,选举恩威尔·霍查为委员会主席。
  1946年1月11日,召开制宪会议,宣布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1947年7月10日,阿民族解放军改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军,并以这天为建军节。
  1976年,阿更改国名,全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阿民族解放军从1944年5月28日起实行军衔制,到1966年3月7日又学习中国的经验取消了军衔制,直到1991年成立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才又实行军衔制,其间25年武装部队无军衔,也是欧洲军队史上的唯一。
  阿军军衔等级区分为军官(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兵(军士:大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列兵)两类五等十七级,实行军衔的22年间再无变化。阿军大将军衔为最高军衔,曾授予过恩威尔·霍查(1944年5月28日),仅陆军设立,海空军军衔到上将为止。阿海军水兵分上等水兵、水兵,等同其他军种的上等兵、列兵。阿军军衔标志与二战时期的苏联红军基本一致,主要通过肩章体现。军官肩章以波状花纹(将官)、双纵线(校官)、单纵线(尉官)分等,以星徽多寡分级(四大、三上、二中、一少),并设置金色版面的礼服肩章和保护色版面的常服(野战服)肩章。士兵肩章以条带的宽窄、多寡区分军衔。军兵种勤务以肩章版面、边线(纵线)的颜色区分,校官(含)以下在肩章版面上钉缀军兵种勤务符号以示区分。
  (二)国防体制
  阿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阿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兼任,阿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阿劳动党中央国防委员会,国防部是全军最高作战指挥机构。阿武装力量设立如下总部、军种、部队: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陆军、海军、空军;边防部队、内卫部队、人民志愿自卫队。
  阿尔巴尼亚于1955年5月参加"华沙条约组织",1961年8月起停止参加华约任何会议,1968年9月退出华约。
  1991年4月3日,阿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同年,阿人民军改称阿尔巴尼亚军队。1992年全民大选后,阿劳动党失去领导地位。

  二、保加利亚(Bulgaria)
  1941年3月2日,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允许德国军队通过保领土。德国法西斯军队进驻保境,保加利亚沦为被占领国。
  1941年6月,建立第一支游击队(又称"切塔")。
  1942年夏,以保工人党为首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祖国阵线。1942年11月,保工人党军事委员会建立。1943年3月,军事委员会改组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
  1944年9月8日,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国土。
  1946年9月15日,保国民议会宣布:保加利亚为人民共和国,全称--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保加利亚人民军自建军之日起,即实行军衔制度。
  由于保加利亚是传统的斯拉夫国家,其人民、语言、传统与原苏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军队军衔也不例外,与苏军如出一辙,苏联1974年将大将军衔标志由4颗将星改为1颗帅星后,保加利亚随即将大将军衔标志也改为军徽加大银星。保军军衔区分为:元帅--保加利亚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大士、上士、中士、下士。兵(水兵)--上等兵(上等水兵)、列兵(水兵),共6等18级。与苏联军衔的不同点是:苏联1971年、1981年设立了准尉、高级准尉,保军未设。保军军衔标志与苏军相近,都是以肩章作为军衔主要表达方式,军官以金黄色(军兵种)、银白色(专业勤务)版面为主,士兵以草绿色(陆军)、深绿色(边防军)、天蓝色(空军)、黑色(海军)版面为主,军官以上述颜色为边线、纵线区分军兵种。
  (二)国防体制
  保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保工总书记--国防委员会主席担任。
  保武装力量最高决策、最高领导机关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由部长会议主席担任,委员包括:国防部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军兵种司令。保武装力量的行政领导机关是国防部,保人民军的指挥机关是总参谋部。
  保武装力量由人民军(陆军、海军、空军)和准军事部队(边防军、治安警察、地方民兵)组成。
  保加利亚于1955年5月14日加入"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约解散。1990年4月3日,保加利亚共产党更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
  1990年6月,保国民议会决定:保加利亚人民军更名为保加利亚军队。
  1990年11月15日,保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更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三、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
  1938年9月29日,德意法英四国签订《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苏台德地区被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10日-16日,德国法西斯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剩余领土。
同年,德国法西斯在捷克成立"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在斯洛伐克成立"斯洛伐克独立国"。
  1941年9月,捷共建立秘密的抗敌组织--民族委员会。1945年5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解放。
  1948年5月9日,新宪法颁布,宣布实行人民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军队改组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
  1968年8月20日,苏、匈、保、民主德国军队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同年,国名更改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捷人民军的军衔起源于1941年在苏联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一独立营",当时设置的军衔有: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等。以后,随着捷军的扩大,军衔等级的设置也日益完善。1965年,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的军衔体系最终确定: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四级准尉、五级准尉、六级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战士--列兵,共7等21级。捷军军衔不仅与其他东欧国家的军衔不同,而且与世界各国军衔也大相径庭。主要区别:1、设立准尉多达六级,创当时(20世纪60至90年代)的世界之最。捷军准尉主要由服志愿兵役的技术、专业士兵充任,另征集部分地方技术职工。所担任的职务主要是部队的基层技术岗位,如驾驶员、雷达手、司务长等。捷军准尉的待遇、军衔薪金与中校至少尉军官相近。2、兵(捷军称战士)只设列兵一级,为各国"兵衔"最少。捷军军衔标志由肩章、领章、帽饰等组成,本文主要介绍肩章。将官肩章镶花饰金边,大将缀四颗军官星徽(金黄色五角星,将校尉相同),上将三星,中校二星,少将一星。校官肩章镶素金边,上校三星,中校二星,少校一星。尉官肩章无金边,大尉四星,上尉三星,中尉二星,少尉一星。军官肩章钉缀金黄色军徽图案肩章扣。一至三级准尉肩章镶素银边,一级准尉缀三颗准尉星徽(银白色小五角星),二级准尉二星,三级准尉一星。四至六级准尉肩章无银边,四级准尉三星,五级准尉二星,六级准尉一星。准尉肩章钉缀银白色军徽图案肩章扣。
  军士肩章无装饰,上士、中士、下士分别缀三、二、一颗银色圆扣(与肩章下边平行)。战士(列兵)肩章无识别标志。军士、战士肩章钉缀铁灰色军徽图案肩章扣。
  上将至少将在肩章上端钉缀金色兵种勤务符号,上校至少尉在肩章上端钉缀金色交叉权杖,一级准尉至六级准尉在肩章上端钉缀银色交叉权杖。
  (二)国防体制
  总统(党总书记)是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总统不能履职时,由总理代行。
  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成员:党总书记(主席)、总理、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务部长、总参谋长(秘书长)。国防部是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管理机构。
  捷克斯洛伐克武装力量由人民军(陆军、空军、国土防空军)和准军事部队(边防部队、内卫部队、国家安全保卫部队、民防部队、民兵)组成。
  捷克斯洛伐克于1955年5月14日加入"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约解散。
  1990年2月26日,苏联中部军队集群开始撤出捷克斯洛伐克。同年3月29日,捷联邦议会决定:更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同年4月20日,又将国名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四、民主德国(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1945年1月,苏联红军实施数次强大进攻战役,攻入法西斯德国境内。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正式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1日,苏美英法军队进驻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苏联占东区,美国占西南,英国占西北,法国占西区,柏林由四国共同占领。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原苏军占领区)。1956年1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通过建立国家人民军和国防部的法令。
  (一)军衔制度
  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的军衔起源于1950年建立的人民警察部队,当时设立的军衔有如下等级: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上等兵、列兵。当时的警察部队着苏式军服,装备苏式武器,军衔标志也与苏军相似。
  1956年3月,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建立后,开始实行"东德特色"的军衔制度: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列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水兵--一等水兵、二等水兵、三等水兵。
  其后,随着国家人民军的逐步壮大,其军衔等级也日臻完善:1958年增设大将军衔,1959年即晋升大将军衔之首。1961年,增设一级上士军衔。1965年,设立空降兵军衔。1973年,为保留专业技术人才,设立准尉军衔。1979年,将准尉军衔一分为四: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四级准尉。80年代初,将军士区分为职业军事和超期军士(在军衔名称前冠以"超期")两类。1983年,设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元帅、海军大将等高级军衔,均设而未授(晋升)。
  1986年,民主德国政府颁布新的军衔表,至此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含其他武装力量)的军衔体系最终确定。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民主德国武装力量将"军校学生"的"学级"纳入到军衔体系中。1956年建军时设有:二级军官生(二年级的军校学员,以下以此类推)、一级军官生,在海军中设有海军三级军官生。同时设军士生(80年代改称初级士官生),授予在军士教导队中培训的列兵、水兵(毕业后即授予二级下士军衔)。
  1961年,军官生增设为四级,海军军官生也增设为四级,增设士官生(80年代改称高级士官生),授予在士官学校或军官学校士官班中学习的军士(毕业后即授予中士军衔)。
  70年代,将军官生增设为七级,除六至一级外,另设候补军官生一级,专门授予在少年军校(与原苏联的苏沃洛夫军校相同)中上大学预科班的少年军人,在其他军事院校预科班(地方院校军事预科班)中学习、进修的学生。同时规定了军官生毕业后的授衔标准:六级军官生(硕士生)毕业授予大尉军衔。五级军官生(研究生)毕业授予上尉军衔。四级军官生(本科生)毕业授予中尉军衔。三级军官生(大专生)毕业授予少尉军衔。各级军官生结业的降低一级授衔,海军中没有六级军官生。
  1979年,设立准尉生:二级准尉生、一级准尉生,授予在准尉学校(培训班)学习、进修的军人,毕业后授予四级准尉军衔,结业的也授此衔,但晋升期限较长。
  自80年代起,民主德国将军人按服役性质区分为四类:职业军人--按服役年龄在部队服役的军人。合同军人--按与部队所签合同的规定服役的军人。超期服役军人--服满基本役(义务兵役)或超过服役年龄继续留队服役的军人。基本役军人--按照《兵役法》服义务兵役的军人。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类军衔不包括国家安全部军人的军衔。
  民主德国的军衔标志如同其军衔一般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在此,仅就1986年颁布的陆军常服(礼服)军衔标志作一简介:
  元帅、将官为金夹银线编结的盘花肩章,元帅缀一颗大金五边星,大将四颗银色五边星,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为银线编结的盘花肩章,上校缀三颗金色四边菱星(尉官、准尉相同),中校二颗,少校一颗。尉官为银线编结的直版肩章,大尉四颗,上尉三颗,中尉二颗,少尉一颗。军官肩章的底版依军兵种勤务定色:陆军将官红色、合成军队绿色、航空兵天蓝色、炮兵装甲兵黑色、边防部队墨绿色、通信兵雷达兵黄色、武装警察灰绿色等。
  准尉肩章为底版上绣一道银色条带,一级准尉四颗菱星,二级准尉三颗,三级准尉二颗,四级准尉一颗。一级下士以上士官肩章为银色饰带全封边,一级上士缀三颗银色菱星,二级上士二颗,中士一颗,一下下士无菱星,二级下士肩章为除底边外银色饰带封边。列兵肩章无装饰,一等兵绣二道银色横条带,二等兵一道,三等兵无横条带。准尉、士兵肩章用边线区分军兵种勤务,颜色同上。
  关于国家安全部的军衔和军官生、准尉生、士官生的军衔标志以及民主德国其他种类的军衔标志、兵种勤务符号将另文介绍。
  (二)国防体制
  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国务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我国的国家主席,1989年以前同时兼任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担任。
  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是国防委员会,成员:国务委员会主席(任主席)、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国家安全部长、交通部长、邮电部长、国家人民军总参谋长等。国家人民军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国防部,总参谋部设在国防部之下,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机关。
  民主德国武装力量由国家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国家人民军包括陆军(含空降兵)、海军、空军、防空军。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军(国防部管理)、柏林警卫团(隶属国家安全部,团长少将军衔)、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隶属内务部)、工人战斗队(民兵,国防部管理)、运输护卫警察(铁道部、交通部管理)、民防部队(内务部、民政部管理)。
  1989年12月22日,民德开始拆除"柏林墙"。1990年2月,统一社会党更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8月22日,苏联西部军队集群开始从民主德国撤出。9月,国家人民军按《统一协定》进行编遣(合并后人民军予以取消)。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昔日分裂的两个德国终告统一。

  五、罗马尼亚(Romania)
  1940年9月,以安东内斯库为首的罗马尼亚法西斯政权成立。
  1940年10月,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德国法西斯军队进驻罗马尼亚。
  1943年夏季,由罗马尼亚共产党发起成立了"反法西斯爱国阵线"。
  1944年10月25日,罗马尼亚全国解放,这天被定为军队日。
  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废除君主制,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将罗军更名为罗马尼亚人民军。
  1958年7月,苏联军队全部从罗马尼亚撤出。
  1965年8月21日,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罗马尼亚人民军自1944年组建之日起即实行军衔制度,当时的军衔与罗马尼亚旧军队的军衔基本相同,设有: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等军衔等级。
  1948年罗马尼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后,国家的各种制度开始与苏联接轨,军衔制度也不例外。1965年齐奥塞斯库掌权后,对武装力量进行大改革,罗人民军的军衔体制也基本形成:元帅--罗马尼亚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事技师--一级军事技师、二级军事技师、三级军事技师、四级军事技师。准军官--一级大士、二级大士、三级大士、上士。初级指挥员--中士、下士、上等兵(上等水兵)。战士--列兵(水兵),共8等24级。其后,又增设了总军事技师一级。将军事院校毕业男军官的授衔标准提高为中尉(即对男军官而言不再设少尉)。只对军事中专毕业的女军官授予少尉军衔。罗马尼亚军事技师与其他国家准尉的职责、地位、待遇相同。
  (笔者按--有些军内外资料,将罗人民军的各级准军官误译为"副官准尉、上级准尉、准尉"。经查阅罗文、俄文、英文资料,确认罗文该词原义应为"军士长、大士、高级军士等",并无"准尉"之意。罗文中另有单词对应准尉、准军官之意。)
  罗马尼亚人民军的军衔标志是极为华丽、美观的,其军衔的标示体现在军帽、军服、军裤、军靴、装具的方方面面。在此只将罗陆军常服(礼服)肩章介绍给大家:将官肩章为昂贵的金属丝刺绣花饰底版,军种色边缘,大将刺绣金星(陆军红色边,空军天蓝色边,海军黑色边)四颗,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尉官肩章为金属丝刺绣底版,军种色边缘,上端缀银色军兵种勤务符号,校官镶两条军种色纵杠,校官缀银色校级星徽三、二、一颗,尉官缀银色尉级星徽四、三、二、一颗。
  军事技师以下肩章用军兵种色细昵制作,板面缀银色军兵种勤务符号,在下端缝制银色角杠、银色横条、金色宽窄不同的横杠表明军衔:总军技师三条角杠、三个横条。一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三个横条。二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二个横条。三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一个横条。四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一级大士三道宽横杠。二级大士二道宽横杠、一道窄横杠。三级大士二道宽横杠。上士一道宽横杠、一道窄横杠。
  (二)国防体制
  罗共党中央总书记、国家总统是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主席由罗共党中央总书记担任,委员包括总理、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务部长、总参谋长等。国防部是最高军事统帅机关。国防部下设部务委员会,国防部长任主席,成员有:总干部部长、总装备部长、总后勤部长、总军事卫生部长、海军司令员、空军司令员、防空军司令员等。
  罗马尼亚武装力量由罗人民军(正规部队)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包括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部队、安全部队、爱国卫队、青年国防训练队等。
  罗马尼亚于1955年5月14日加入"华沙条约组织"。
  罗马尼亚在履行对华约的义务时,坚持其捍卫主权的立场:1958年7月,迫使苏军全部撤出。1968年8月,反对华约他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70年2月,重申:"只有罗马尼亚党、政府、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才能给我国武装力量下达命令。"罗军只参加华约举行的图上演习,不参加实兵演习,不允许在罗境内进行华约实兵演习,不允许华约他国在罗驻军。1991年7月1日华约解散。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及其家族(同时也是罗党政军的重要人物)被捕、被处决。同日,成立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共和国,宣布罗人民军更名为罗马尼亚军队。

  六、匈牙利(Hungary)
  1944年3月19日,匈牙利被德国法西斯占领。
  1945年4月4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匈牙利全境。
  1945年秋,由在苏联组建的匈牙利师、罗南军队中的匈籍战士、国内游击队合编为匈牙利民主军。
  1946年2月1日,匈牙利议会宣布:废除帝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
  1948年9月29日,匈牙利民主军改建为匈牙利人民军,1951年将这天定为建军节。
  1949年3月20日,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1945年民主军建立时就有军衔,并带有匈民族、匈旧军队的特色。1948年改组为人民军后,军衔体制、标志开始向苏联模式靠近。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人民军开始在苏联顾问的"监督"下进行整顿--最终建立了一支完全以苏军为榜样的"匈牙利人民军",而军衔登记、军衔标志、军服样式却形成了以匈牙利民族特色为本的体系。当时的军衔设有: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准军官--军士长、大士、上士。初级指挥员--中士、下士、上等兵。战士--列兵,共7等20级。
  到80年代,由于越来越需要长期服役的技术士兵,增设了超期准军官等级,共设:超期军士长、超期大士、超期上士3级。至此,匈牙利人民军军衔等级再无变化(另有一说:在1988年前后,又增设了一等兵1级,并将列兵更名为二等兵)。
  匈牙利人民军的主要军衔标志是肩章,其常服(礼服)肩章样式如下:
  将官肩章为金色金属丝编织版面,金色绳纹边缘(除底边外,将校尉、准尉相同),大将缀四颗银星(将校相同),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肩章为金色金属丝编织部分版面,金色绳纹边缘,上校三颗银星,中校二颗,少校一颗。大尉至中尉肩章为金色绳纹边缘,大尉缀三颗小金星(比将校星徽小,以下同),上尉二颗,中尉一颗。少尉肩章中间绣一道金色纵饰条,金色绳纹边缘,缀一颗小银星。
  准尉肩章在下端绣一宽一窄银色横饰条,金色绳纹边缘,一级准尉缀二颗小金星,二级准尉一颗。超期准军官肩章在下端绣一条中等宽度的银色横饰条,银色绳纹边缘,超期军士长缀三颗小银星,超期大士二颗,超期上士一颗。准军官肩章在下端绣一条中等宽度的银色横饰条,军士长缀三颗小银星,大士二颗,上士一颗。初级指挥员肩章缀小银星,中士三颗,下士二颗,上等兵一颗。战士(列兵)肩章无识别标志。
  军官、准尉肩章扣为金色,超期准军官肩章扣为银色,准军官肩章扣为灰色,初级指挥员、战士肩章扣为深灰色。
  (二)国防体制
  匈牙利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由共和国主席(1988年以前同时为党的总书记)兼任。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是国防委员会,成员包括:共和国主席(任主席)、部长会议主席、内务部长、外交部长、国防部长、总参谋长等。武装力量最高军事统帅机关为国防部,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训练总监部、空军防空军部等。
  匈牙利武装力量由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包括陆军、空军防空军两个军种。人民军不设海军,只编多瑙河区舰队,1968年编入陆军序列。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军、武装警察、工人自卫队等。
  1989年10月23日,匈国民议会宣布:改国名为匈牙利共和国,将匈人民军改称为匈牙利军队。1990年2月,匈国民议会宣布:匈牙利人民军改名为匈牙利国防军。
  1990年3月12日,苏联南部军队集群开始从匈牙利撤出。

  七、波兰(Poland)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1945年5月,苏波军队解放波兰全部国土。1952年7月22日,议会宣布成立波兰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波兰人民军的军衔有两个起源,其一是"波兰步兵第一师"的苏式军衔,其二是国家军的西式军衔,但不论是哪种军衔,在军衔标志上,均带有明显的波兰民族特色。
  1945年战争结束后,波军进入发展建设的状态,其军衔制度也开始规范化、制式化。到1952年,其军衔体制如下:元帅--波兰元帅。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军士--一级上士、二级上士、一级、二级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战士--上等兵、列兵,共8等22级。其与苏军军衔的主要差异是不设大将军衔。
  其后,波军军衔又数度变异:取消少尉军衔、增设准尉军衔、增设三级下士军衔、设立单独的炮兵军衔等。最主要的变化是于1973年增设大将军衔。
  当时准备晋升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上将为波兰元帅,但雅氏上书波党中央,认为自己不应授此高衔,后来折衷为增设大将军衔,将波兰元帅改为荣誉军衔,平时不再授予。于是雅鲁泽尔斯基成为了波兰历史上第一位四星将军(1983年时,又有人建议授予雅氏波兰元帅军衔,又被他婉拒了)。有此先例,雅氏以后的诸位波兰国防部长、总参某长、内务部长等强力人物,他们只能以大将、上将军衔服役到退役,再也不能希冀"波兰元帅"的权杖了。
  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波兰自1918年复国,到2002年为止,从未出现过某些资料所称的"大将、准将共存"情况。具体情况如下:1918年-1939年、1945年-1973年、1990年-2002年其高级军官军衔为:波兰元帅、上将、中将、少将。1973年-1990年为:波兰元帅(荣誉)、大将(四颗银星,实际上的最高军衔)、上将、中将、少将。从2002年8月起为:波兰元帅(荣誉)、上将(四颗银星,实际上的最高军衔)、中将、少将、准将。
  80年代初,波兰政府颁布了新的武装力量军衔表。
  波兰人民军的军衔标志可谓异彩纷呈:这主要体现在独具特色的尖顶军帽的帽墙、帽檐上,体现在贝雷帽的前瓦上,体现在迷彩野战服的臂章上,体现在海勤军人的袖章、臂章、肩章上,体现在飞行员的臂章上……
  本文只介绍陆军常服肩徽(即用银灰色丝线将符号、饰条直接刺绣在肩带上--波兰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唯一不使用硬质肩章的国家),由于其符号的样式、颜色在其他军兵种、其他服装上的标示基本一致,也可看作通用符号:波兰元帅、将官肩带下端绣波状宽条纹,元帅刺绣交叉的权杖,大将刺绣四颗银星,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肩带下端绣二条横条纹,上校刺绣三颗银星,中校二颗,少校一颗。尉官肩带下端修一横条纹,大尉刺绣四颗银星,上尉三颗,中尉二颗。准尉肩带镶银灰色饰条边,一级准尉绣四颗银星,二级准尉三颗,三级准尉二颗,四级准尉一颗,五级准尉绣一角形饰条。高级军士肩带镶银灰色饰条边,一级上士绣二角形饰条一直饰条,二级上士绣一角形饰条一直饰条,一级中士绣二角形饰条,二级中士绣一角形饰条。初级军士、兵肩带无镶边,一级下士绣四直饰条,二级下士绣三直饰条,三级下士二直饰条,上等兵一直饰条,列兵无识别标志。所有肩带用铁灰色军徽图案扣固定。
  (二)国防体制
  波兰统一工人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委员会、部长会议对国防和人民军实施最高领导。国防委员会平时是波军最高决策机构,战时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机关。设主席(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1人,副主席(国防部长)1人,委员若干(包括外交部长、内务部长、总参谋长等)。国防部是人民军最高军事统帅机关,负责实施国防委员会所制定的军事政策。总参谋部是波军平时和战时的中央指挥机关。
  博览武装力量由波兰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正规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国土防空军4个军种编成,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部队(国防部管辖)、军事基建部队(国防部管辖)、内卫部队(内务部管辖)、防暴警察(内务部管辖)、国防联盟会员(民兵)。
  1989年1月18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
  1989年12月29日,更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波兰人民军更名为波兰军队。
  1990年2月11日,苏联北部军队集群开始从波兰撤出。

  八、南斯拉夫(Yugoslavia)
  1941年4月6日,德国法西斯和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
  1941年9月,成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最高司令部,铁托为总司令。
  1945年5月15日,南斯拉夫全部国土获得解放。
  1945年11月29日,废除帝制,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南人民解放军改名为南斯拉夫人民军。
  (一)军衔制度
  南人民军自1941年9月起实行职务等级制度(类似于苏联红军1935年以前的情况),当时的职务等级分指挥员和战士、政工人员设旅级政委、营级政委、连级指导员、排级指导员、班级政工战士。
  1942年起,职务等级增加,指挥员和战士中设立:高级--集团军级、军级、师级。上级--旅级、副旅级、准旅级。中级--团级、营级、副营级。初级--连级、副连级、排级、副排级。战士--班级、战士。
  1943年实行军衔制,设立如下军衔:元帅。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战士,共7等15级。
  至1955年,南军军衔体系基本形成,分设军官、志愿兵、战士三类,军官军衔:南斯拉夫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共4等12级。志愿兵军衔:高级--九级志愿兵(相当于上校)、八级志愿兵(相当于中校)、七级志愿兵(相当于少校)。中级--六级志愿兵(相当于大尉)、五级志愿兵(相当于上尉)、四级志愿兵(相当于中尉)、三级志愿兵(相当于少尉)。初级--二级志愿兵(相当于准尉)、一级志愿兵(相当于一级上士),共3等9级。战士军衔:准尉。一级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共3等8级。
  到1980年前后,南军军衔制度又发生较大变化,取消了志愿兵军衔,将军衔体制调整为: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士官--一级上士、二级上士、一级中士、二级中士;军士--代理中士、下士、上等兵;兵--列兵,共7等21级。南陆军的军衔标志主要通过肩章标示:元帅、将官肩章为金线刺绣花饰镶边(除底边外),在版面下端缀由交叉的指挥刀、权杖和月桂枝花环组成的将官标志,元帅缀5颗金星,大将4颗,上将3颗,中将2颗,少将1颗。校官肩章为金线刺绣素镶边,上校缀3颗金星,中校2颗,少校1颗。尉官肩章无金线镶边,大尉4颗金星,上尉3颗,中尉2颗,少尉1颗。准尉肩章下端刺绣两条金色角形饰条,一级准尉缀2颗金星,二级准尉1颗。士官肩章下端刺绣一条金色角形饰条,一级上士缀4颗金星,二级上士3颗,一级中士2颗,二级中士1颗。军士、兵肩章在版面下端刺绣红色角形饰条,代理中士三条,下士二条,上等兵一条,列兵无识别标志。
  (二)南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为联邦主席团主席。下设国防委员会为最高军事决策机关,由联邦主席团主席兼主席,成员有联邦执委会主席(总理)、联邦议会主席、联邦外交部长、联邦内务部长、国防部长、南军总参谋长等。联邦国防部为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南武装力量由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由陆军、海军、空军和防空军组成,准军事部队由国土防御部队、边防部队、武装警察、民防队等组成。
  南斯拉夫曾派观察员出席北约会议,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后,不在派观察员。
  1990年1月22日,南共联盟宣布实行多元政治。1990年-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南共解散,南人民军被分割。

  九、东欧军衔综述
  纵观东欧八国近50年的"社会主义军衔制",其特点一:军官军衔基本一致,都使用了苏式军衔,只是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三国不设元帅,罗马利亚(男军官)、波兰两国不设少尉军衔,其他与苏联军官军衔基本一致。其特点二:准尉(军事技师)、士兵军衔各不相同,不仅与苏联士兵军衔不一样,各国之间不同,有的国家连等级区分也与众不同,有的设高级士官、初级士官,有的设准军官,有的设初级指挥员……至于军衔标志,则如万花筒般令人目不暇接。为便于读者对这八国的军衔等级作个横向比较,笔者制作了《东欧八国军官军衔表》和《东欧八国准尉(军事技师)、士兵军衔表》(均为最终的变化结果),供参阅。


参考书目:
①《军事百科词典》,苏联元帅奥加尔科夫主编,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编,群众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②《东欧三十五年》,姜琦、张月明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③《世界军事年鉴(1985年)》,李文瑞主编,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④《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⑤《东欧六国纵横》,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⑥《当代世界大事纵览(1945-1990)》,改革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⑦《最新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吴广编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⑧《新编中外历史大系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⑨《民主德国军服(1955-1990)》(德文),柏林出版社,1995年。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