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法军在1911~1913年间制订的第17号作战计划规定:在贝尔福至伊尔松之间展开5个集团军,主力从右翼向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实施快速突击;左翼兵力较弱,由英国远征军协同作战;同时寄希望于俄军迅速完成动员,在东线对德奥发起进攻。海军应确保阿尔及利亚至本土航线的安全,将奥匈海军封锁在亚得里亚海;驻英吉利海峡舰队的任务是保卫沿岸基地和港口,并为英国舰队提供支援。俄军计划在加利西亚方向和东普鲁士方向分别对奥军和德军同时实施战略进攻:如果德军以主力进攻法国,则对奥军实施主要突击;如果德军对俄国实施主攻,则以主力对德作战;若土耳其参战,则组建高加索集团军与其交战。其海战计划规定:以波罗的海舰队防御圣彼得堡(战争爆发后改为彼得格勒)近海海域,阻止德国舰队深入芬兰湾;黑海舰队应对博斯普鲁斯海峡实施封锁。英国计划派远征军赴欧洲大陆协助法军作战,海军应保护本土与殖民地和盟国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切断德国的海上航线并对其舰队进行封锁,最终与德舰队主力决战,以维护其制海权。比军计划依托列日、那慕尔等坚固要塞阻止德军进攻,等待英、法军队增援。塞军计划单独或在俄军协同下粉碎奥匈军队的进攻。黑山军则决心全力配合塞军作战。
  各国战争计划的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战略防御;低估对方实力,企图速战速决;对于充分发挥经济、军事潜力进行持久战争准备不足,具有不同程度的冒险性;陆、海军各自为战,缺少必要的协同。
  1914年8月中旬,双方军队完成动员和展开。德军在西线亚琛至上莱茵380公里正面上展开7个集团 军、1个独立支队,计160万人、火炮5000门,其主力右翼突击集团为5个集团军110万人,集结在梅斯以北200公里正面上;在东线东普鲁士境内部署有1个集团军约20万人、火炮1044门,在西里西亚部署有1个后备军。奥军在加利西亚展开3个集团军、2个集团军级集群,计75万人、火炮1848门,另有25万人的预备队;在奥塞边境展开2个集团军,计14万人、火炮546门。
  法军在贝尔福和伊尔松之间345公里正面上展开5个集团军和数个师级集群,计132.5万人、火炮4000余门。俄军在400公里正面上部署2个方面军,计100余万人、火炮3200余门:其西北方面军2个集团军沿涅曼河、纳雷夫河一线展开;西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在维斯瓦河、西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地域展开。英国远征军编有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计7万人、火炮328门,计划在勒卡托、莫伯日地域展开。比军部署在布鲁塞尔、那慕尔、列日地域。
  战争进程 1914年8月双方完成军队动员和兵力展开后, 欧洲大陆形成三个战场即西欧战场、 东欧 战场和巴尔干战场;随着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和非洲,又相继出现土耳其战场、意大利战场和各殖民地战场。其中,西欧是军事行动规模最大的主战场。双方海军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等海域采取行动, 海战的结局取决于英、 德舰队之间的决 战。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1915):双方战略进攻,同盟国掌握战略主动权。战争爆发后,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占领卢森堡、比利时全境和法国北部部分地区;在东线挫败俄军对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进攻。1915年,德军移兵东线主攻俄军,在奥军配合下占领俄属布科维纳、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地区。1914年,奥军对俄军和塞军作战失利,次年在德军和保军支援下征服塞尔维亚和黑山,并粉碎意军对伊松佐河防线的进攻。协约国军队全面进攻受挫后,局部进攻也未取得进展。法军一度攻入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不久被击退至原出发地。俄军一度攻入东普鲁士和加利西亚,但也被德奥联军所击退。意军在伊松佐河地区的攻势毫无进展。因伤亡惨重,消耗巨大,西线和东线先后于1914年底和1915年底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双方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在此期间,同盟国拉拢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参战,协约国则把日本和意大利争取到自己一方,从而开辟了互相牵制的新战场。
  第二阶段(1916~1917):双方战略相持,战争陷入僵局。在此阶段,双方进一步挖掘军事经济潜力,协调各战场行动,实施重点进攻和局部进攻,但由于对方防御战术日臻完善,均未达成战略突破。1916年,德军与法英联军在西线不断投入预备队和各种新武 器,展开大规模会战,试图突破对方防线,但均未成功,陷入伤亡巨大、进展甚微的消耗战。海军在日德兰附近海域首次决战,未分胜负。次年,英法联军为改善防御态势,实施一系列局部进攻;德军实施战略防御,主动收缩防线,挫败联军攻势,同时派兵支援盟军在其他战场作战,在海上对协约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同盟国军队在巴尔干战场征服罗马尼亚,占领阿尔巴尼亚部分地区;在意大利战场突破意军伊松佐河防线,几乎迫使意大利投降。协约国军队在次要战场亦有进展,英军在近东攻占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大部;俄军在东线再次攻入加利西亚,在高加索战区击败土军。在此阶段,双方伤亡更加惨重,部队士气低落,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政局出现动荡。各主要交战国开始寻求于己有利的和平道路,但未成功。俄国于1917年爆发十月革命,宣布退出战争。协约国先后争取罗马尼亚、希腊、美国、中国等国加入本集团,军事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同时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协调各战场的行动。由于协约国海军的严密封锁,同盟国各种战略物资和民用商品日益短缺。
  第三阶段(1918):双方战略决战,协约国掌握战略主动权。德军在西线对英法联军先后发起五次强大攻势,预备队和作战物资耗尽,但未取得重大进展。协约国军队首先在西线实施局部反攻,消除几个突出部,然后在各个战场对同盟国军队实施协调一致的战略反攻,迫使同盟国投降。
  西欧战场战况 1914年8月2日,德军右翼集团按照施利芬-小毛奇计划突然占领卢森堡,4日入侵比利时,16日攻克比军列日要塞,夺取默兹河各主要渡口。20日,比军放弃布鲁塞尔,撤往安特卫普筑垒地域。法军右翼第1、第2集团军于8~18日攻入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但被德第6、第7集团军击退。21日起,德第1至第5集团军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向法国推进。法军统帅部判明德军主攻方向后,命令第3、第4、第5集团军在英国远征军协同下沿离心方向发起进攻,企图在边境地区阻滞德军进攻。经法国边境之战,英法联军被迫全线撤退,德军掌握西线战略主动权。德军统帅部过高估计初战胜利,从西线主突方向抽调兵力支援东线,并分兵围攻比军那慕尔、莫伯日和安特卫普要塞,导致右翼集团兵力锐减。在追击法军过程中,德第1、第2集团军从巴黎以东南下,偏离原定进攻方向,导致翼侧暴露。法军总参谋长J.-J.-C.霞飞决定组建第6、第9集团军加强左翼,企图以优势兵力实施反击。9月,英法联军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击退德军第1、第2集团军,粉碎德国的速战速决计划。毛奇因指挥失误被免职,由E.von法尔肯海恩接任德军总参谋长。9~10月在“奔向大海”作战中,双方为迂回对方暴露的翼侧,在瓦兹河和加来海峡之间的广阔地区实施一系列机动作战。德军夺取法国北部部分工业城镇,攻克安特卫普,将比军逐出国境,但未能占领加来海峡沿岸港口,切断英军的海上补给线。后经第一次佛兰德战役和第一次伊普尔战役,双方形成一条从奥斯坦德经阿拉斯、努瓦永、兰斯、凡尔登、图勒和吕内维尔,往南延伸到瑞士边界,长近1000公里的绵亘防线。在尔后4年里,这条防线基本上没有重大变化。

1 2 3 4 5 6 7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
 
 
 
    
 

沪ICP证000263
关于本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

 Copyright © 2008 by http://www.gf81.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